对孩子最有价值的教育资源是其他孩子 | 自主教育
当孩子们或多或少总是处于这样的模式下,即:在学校里由成人监督和控制,在校外由成人监督,并按年龄分组,他们就被剥夺了以前的孩子们用于学习如何建立和保持人际关系的自然的方式。
[演讲]哥大校长2019毕业演讲:当消极天性被激活,唯有深层思想能实现生活价值
这里被严密规范的学术探索防卫,坚守着由全方位怀疑主义所领导的开放性对话,并怀着对人类成就的无限尊重。哥伦比亚大学晨边高地校区在一个世纪前建立,并一直代表着有序、传统和不断自我探索的理想。
[FT]探访用游戏教学的纽约学校
在这里,一学年被分为三个学期,每个学期12周。每学期每门课程都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任务”(Mission),类似于“学期目标”,不过Quest的“任务”通常起设置学习情景的作用。为了实现本学期的“任务”,学生们需要逐步完成几组历时1到3周不等的“探寻”(Quest),类似于“课时”。
[纽约时报]讨好学生:美国高等教育领域最为惊人的转变
高等教育的体验正在以与学术的严谨性无关、与刻苦努力无关、与测试学生们的极限以及颠覆他们紧握的信仰无关的方式被定义着。在入学前,学生们被陈列着任他们支配的娱乐消遣的目录和网站所取悦,然后,就遇到为了让学习过程变得有趣而让自己焦虑不已的老师;他们所听到的是,大学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娱乐、为了作乐。
社团:大学里的权势,友谊与名利场
1871年,一位耶鲁人曾写道:“要仅用社会联系来评判一个人,实在很愚蠢。但如果仅用他的奖状或者奖学金来评判一个人,也更加愚蠢。用一种武断的标准来评价一个人无疑是不公平的,但如果一定要用仅有的一条标准来判断一个人,那么,没有什么比加入社团体系更能掂量一个耶鲁人的份量了”。
杨东平:战火中的教育英雄 ——世界教育创新大会(WISE)侧记
另一个重要发现:WISE的教育英雄都是女性,如以上介绍的各位。这是一个女性的主场,在一个伊斯兰国家!这一事实所揭示和隐喻的,十分丰富而深刻。
BBC纪录片《中式学校》里被剪掉的400小时
“虽然你的微笑很好看,但是请你不要笑,严肃一点。”李爱云不自然地收起了笑容。导演组仍不满意,干脆把五位老师中表情最严肃的科学老师杨军拉到最前面,完成了拍摄。宣传照下,5位老师表情古板,充满象征意味。
谢小庆:中国可以向美国“高考改革”学什么?
大学以什么样的方式招生?确立怎样的招生标准?应该是大学 “能够自主决定的”,是“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是“能够自律管理的”,也是“采用事后监督等其他行政管理方式能够解决的”,并不需要行政许可。政府的过多干预,违反了《行政许可法》。
王胜:“经济素养”关乎孩子未来社会地位与幸福感
这个发展框架包含并平衡了社会教育、金融教育和生计教育等三方面内容,指出构建儿童的金融知识和金融能力事关其未来的经济、社会地位和个人幸福,强调连接教育和获得安全且适合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了关注儿童权利的重要性。
Peter Gray – 孩子们的自我教育IV:瑟谷学校的经验
我预期50年以后,绝大多数的教育学家都会把今天的教育方式看成过去野蛮的残留。人们会奇怪为什么世界花了这么长的时间,才明白这个简单而又自明的道理,也就是瑟谷学校的建校原则:孩子们自己教育自己,不需要我们来教育他们。
我们并不需要的那种所谓教育
在校就读的孩子要为他们所受的限制付出什么代价呢?生理指标很好计算,在校学生患糖尿病的比率极高,1980年以来,6-11岁肥胖症儿童的比例攀升了近三倍。而孩子们在学校做什么呢?没错,就是坐着。
芬兰“废除”学科 教育改革大胆才会赢?
英国《独立报》上周五报道,芬兰拟发起教育变革,废除学科分科(teaching by subject)的教学模式,不再分历史、地理科等,改为用主题划分(teaching by topic)
克里希那穆提:教育是把生活当做一个整体
传统的教育,使得独立思考成了一件极端困难的事。教育,并非只是用来训练心智。训练提升了效率,然而却无法造就一个圆满的个人。所以,为了要寻出何谓正确的教育,我们必须探询生活的全部意义。
“借”来的教科书
读书的重要性,自然不在言下,但怎样引导人们读书,却有学问。澳大利亚新入学的学生会收到学校提供的参考课本目录和借书卡,教学用书都必须从学校图书馆借阅,学期末归还,然后由下一届学生接着使用。这不但有利于养成爱书的好习惯,也迫使养成做笔记的好习惯。
“学堂在线”——MOOC在线教育新领域
“学堂在线”是完全基于互联网用户学习习惯设计并研发的中文在线教育平台,也是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的研究交流和成果应用平台。最初由清华大学发起,2013 年 10 月份开放运营,现在已经成长为独立的创业公司。在今年早些时候,“学堂在线”已经拿到了新一轮投资。目前,“学堂在线”的iOS版本已经正式上线。
美国顶尖大学本科教育:从招生开始,严把入门关
美国顶尖大学的教学是一个典型的哑铃型结构,高度重视两头的本科和博士,但对处于二者之间的硕士阶段看得相对较轻。所以大量读了一年制硕士的海归回国后表现平平其实是很正常的现象。在本科和博士之间,天平又向本科倾斜。越是顶尖的私立大学越重视本科教育。
江学勤:耶鲁也并非一切的答案
乔治·布什与副总统理查德·切尼在白宫当政的那八年里,中国人喜欢开玩笑说,从耶鲁毕业能当总统,从耶鲁辍学能当副总统。事实真是那样吗?进入耶鲁或任何一所常春藤学校,对一个人的成功究竟有多重要?我们都知道进入耶鲁能获得什么:引人注目的履历;有钱、有名、有权的同学与朋友;以及最好的大学教育。可这一切的背后有没有代价,又需要怎样的付出呢?
所有的精英教育全部都必须是苦的
到哈佛大学时,是半夜2点,可让我们惊讶的是,整个校园当时是灯火通明的,那是一个不夜城。餐厅里,图书馆里,教室里还有很多学生在看书。那种强烈的学习气氛一下子就感染了我们。在哈佛,学生的学习是不分白天和黑夜的。
在线教育的“先驱”:可汗学院
可汗学院是由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创立的一家教育性非营利组织,主旨在于利用网络影片进行免费授课,现有关于数学、历史、金融、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学等科目的内容,教学影片超过2000段,机构的使命是加快各年龄学生的学习速度。
一所“毫无规章的学校”——英国夏山学校
夏山似早已声名在外。这所改革派的寄宿学校位于萨科福马,由AS 尼尔建立于1920年,虽然只有约80名学生,但它与名校伊顿,哈罗齐名,而风格却大相径庭。它标榜自己是“让孩子们享有自由的学校”,这听起来一点都不激进,但是,对这句话正确的理解是“不用上课的学校”,或者“毫无规章的学校”。
怎样教好中国学生?
他说他选择离家7000英里外的大学读书是因为“美国人的教育非常好”。而在美国学校的课堂上,英语能力有限的学生试图跟上讨论。虽然他们优秀,努力,但还是和他们美国同学不在一个级别,一些教授说他们不得不改变授课方式。
卫塞节当天
把卫塞节当作“佛陀诞辰”来纪念的决定是在1950年在斯里兰卡召开的世界佛教协会首届会议上正式做出的。庆典的准确日期取决于不同传统环境下使用的不同阴历,可对于大部分国家来说该节日就是5月的第一个望月。这个节日同时还有几个不同国家特定的名称包括卫塞,超度月,佛诞节,佛诞以及萨嘉达瓦。
“数字土著”一代的日本小学生IT教育启蒙
现今的日本公共义务教育无法与不断变化的IT趋势接轨。相反,以“数字土著”为主的新新人类的孩子们从小就接触到各种数字机器及互联网。如培养并发挥这些数字土著的孩子们的IT技术能力。风险企业替代公共义务教育体制教授孩子们编程。
“核心课程”——哈佛的人文精神
大学精神的本质,并不是为了让我们变得深奥,而恰恰是恢复人类的天真。天真的人,才会无穷无尽地追问关于这个世界的道理。关于自然、关于社会。大学要造就的,正是达尔文的天真,爱因斯坦的天真,黑格尔的天真,顾准的天真。也就是那些“成熟的人”不屑一顾的“呆子气”。“成熟的人”永远是在告诉你: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而合理的就是不必追究的,不必改变的。
纽约时报:中国学校胜出了吗?
中国的教育一直受到国人诟病,那么在美国人眼中,中国的教育现状如何?我们又能从中学到什么?在上个月,一项国际研究项目调查了来自65个国家的学生的数学、科学和阅读成绩。胜出者是: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国家的学生!
“没有一种教育体系能够毁掉所有人”
文中对《大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一书进行了评述,同时也加入了作者对于大学的历史和现状的思考。对于一些热点问题的探讨,如大学的学费、学生上大学是为了就业吗、传统的保留以及教和研的关系处理,都值得引起关注。就德尔班科而言,高校存在的一个伟大目的,不是帮学生为就业做准备,而是点燃他们的思想。
大学排行榜,是参考而非依赖
选择学校相当于购买一件非常复杂的产品。这个“产品”是包括班级、课程、学术指导、教师、体育运动安排、娱乐、社会活动和食宿等方面服务的集合体。这个复杂的集合体不仅提供四年的经历,还是未来进入研究生院或者工作的途径,是一生的朋友和各种关系的网络,是一个持久的职业和个人证书。
阿根廷“双免”教育:“择优录取”与“完全开放”需平衡
“择优录取”的支持者认为根据师资力量、大学硬件条件等对招生人数进行限制,而公平的择优方式就是入学考试。坚决捍卫“开放免费”模式的人则认为,高等教育除了培养人力资源和促进社会阶层流动,同时还承担着青年社会化和提升整个社会文化素质的职能,因此所有具备中学文凭者都有权接受大学教育。
留学的故事:看中国留学潮如何改变大洋两岸
超过一个世纪以来,聪明的中国学生源源不断的来到西方求学,寄希望于学有所成之后报销祖国。然而,现在中国青年的大批离开好象不仅仅是对希望教育的崇敬,也为了逃避中国的社会现实。很多中国的新生百万富翁则把它看成一项有价值的投资和一条通向更高目标——常春藤学院联盟——的可靠路径。
中国学校是思考与创造力的监狱
思考实际上就是运用先前的情感体验理解新的情感体验,而创造力是将新旧两种情感体验结合在一起,创造一种全新的、完全原创的情感体验。从创造力的视角来看,中国学校最具危害性的举动,莫过于它们通过非情感体验的学习,将情感与记忆截然分开的那种方式。
教育之为社会化与个体化
秉承卢梭、马克思、尼采与福柯一脉,左派认为社会剥夺了年轻人的自由与人性,从而使其沦为巨大的、非人的社会经济机制中的一颗螺丝钉。因而在左派看来,教育的正确功能乃是让年轻人意识到他们必须反抗社会化这一异化过程。
在线教育在中国高等教育中的蔓延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教育观念的改变,网络在线教育日前在中国年轻人中受到追捧,不少网站和教育企业纷纷投身这一领域。但在美国《大西洋月刊》看来,这并不意味着在线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已经一路通畅。
《纽约时报》谈中国大学教育
在所谓的教育机会平等的旗帜下,大学扩招使得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能够进入大学深造。四年的象牙塔生活成就了你,还是耽误了你的青春年华,大学的一纸文凭真正的成为你成功道路的入场券了吗?《纽约时报》邀请数名学者探讨这一问题。以自鉴,也以自省。
游学价值在“游”与“学”两不误,而不只是名校之间的游走
目前国内市场上有很多的游学产品帮助学生提前适应美国生活学习环境,可是经过走访调查发现,目前市面上大量的游学活动不过是断章取义,“游”人有余,“学”而不足。
对传统大学的颠覆:大学变“小”
上周末,来自五大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名新生,齐聚世纪大道1555号——上海纽约大学陆家嘴新校园。为期两周的新生营后,他们将与首届近300名学长一起,迎来这座中美合办大学的第二个学年。
“溺爱型”教养方式影响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发展
性别角色是一个人的社会性别,分为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和未分化四类。双性化者兼具社会公认的男性正性特质和女性正性特质,其人格发展最优,人际关系最和谐,适应性最好,故应引导中国大学生向双性化性别角色方向发展。
学校不是监狱,别老想着改造人
哲学与心理学家弗洛姆所说:就个人而言,肉体的诞生之后,人的诞生过程仍在继续,人的整个一生不是别的而正是诞下自己的过程。这种诞生,即是指精神的发展,它是以对友爱、求知、创造等基本心理需求的满足为途径的。
国外在线社区是如何做素质教育的?
为儿童服务的在线社区DIY推出Extra Awesome俱乐部,为180个国家的35万名用户推出项目学习(PBL),每位学生每月支付9美元成为会员,学生的父母和家长就可以了解孩子们在平台上项目完成的所有进展。
美国到底有没有素质教育?
美国大多数学校,都会在自己的教学理念和宗旨上强调,他们教学的主旨是帮助学生成为“世界的好公民”。每个学校倚赖他们自己的校规来塑造学生成为他们希望的“好公民”。请注意“世界”这两个字,在“现在地球是平的”的概念下,国内的好公民已经不够用了,孩子未来的竞争者可能是地球任何角落的人,所以要训练孩子有国际观要从小做起。
MOOC——教育系统的新生
TIME杂志毫不吝啬地把2012年称为“MOOC年”——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这场从硅谷、MIT发端的在线学习浪潮,理想是“将世界上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传播到地球最偏远的角落”。免费获得全球顶尖高校明星教师的课程,甚至取得学位,并非不可能。
儒家的博雅教育观念
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起源于古希腊,本义是培养通达智能的自由公民教育,从柏拉图设计的理想国模式,罗马时代兴起的自由人教育,中世纪欧洲教会学校倡导的“七艺”,近代重振百科全书式的学科教育,以及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及欧洲通识教育理念的勃兴,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传统。
美国高等教育的迷失
随着美国大学招生人数不断上升,一本新书提出质疑:虽然越来越多年轻人得到上大学的机会,但他们真的学到东西了吗?《高等教育的迷失:学习不至上》的两位作者通过四年内对24所美国大学的2300名学生的跟踪调查,量化研究了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写作能力的提高程度,学习量以及完成的课业论文数。
真正的全球第一大学回来了,玄奘母校800年后重启招生
假如有一所大学能让你骄傲地说出“玄奘是我大师兄!”,这或许比毕业于哈佛或者剑桥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而印度的那烂陀大学(Nālandā University)便是如此,虽然中文名字不太好听,但它确确实实曾是一千多年前全球高等教育当之无愧的中心,是玄奘的“母校”。
薛巍:哲学如何切入现实
哲学论辩与政治论辩在逻辑的复杂性上存在差异。政治论辩不像学术辩论那样严谨,但政治家跟哲学家一样在逻辑上敏锐。不过哲学家们的论辩有一个优于政治家们论辩的地方。正经的哲学论辩必须在一开始全面地理解对手的立场,然后用最讲得通、最有吸引力的形式阐述这一立场。而政治家们往往不正当地攻击他们能找到的其对手的观点中最薄弱的表述方式。“如果坚持哲学家们理解和阐述对手的观点的原则,就能够极大地提高政治论辩的质量。”
中国的基础教育水准真的好过英国吗?
在上海学生连续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PISA)中获得全球第一之后,60名上海数学教师即将赴英国“支教”,英国教育和儿童事务部副部长莉兹•特鲁斯日前在首届英国教育改革峰会上敲定了上海教师们的行程,就在2014年11月。
7月10日,上海市基础教育国际课程比较研究所所长、原上海中学校长唐盛昌在首届英国教育改革峰会上表示:“上海基础教育的成功因素之一是借鉴全球优秀的教育体系,比如英国教育体系中的督导和问责制度。” 为何上海基础教育的成功归功于英国,却又在成绩上将英国甩在身后。7月14日,唐盛昌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解释:“上海执行得非常有效,这是英国所不能及的。”
他认为,英国教育体系中的多元化和自主性限制了英国问责制度的落实,而中国教育体制中“集中指导下的适度自主”保障了执行力。
然而,唐盛昌仍然认为,中国在培养高潜力学生方面,和英美等国的差距很大,“对天才学生的识别和培养,是我们国家要成为强国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