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容易得“空心病”?丁学良:独生子女的父母更不允许失败
如果一个社会已经相当富裕,物质生活相当好了以后,除非他能够接触到比他更富裕且不一样的生活方式,从而产生了一种新的刺激,否则的话可能人也变得比原来更麻木、迟钝,甚至失去了奋斗目标。
不断否定孩子的父母,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影响?
父母不断强调孩子的缺点、所犯的错误,或恐吓孩子说“别人都能把书念的这么好,你为什么不行?念不好书将来长大有什么用?还不是就是混吃等死?”长期处于这样的家庭教养之中,会让孩子始终认为自己就是比不上其他人,从而产生最初的、根深蒂固的自卑感。
[纽约客]我们是如何懂得“公平”的?
这些结果带来了一些非常有趣的问题:为什么只有一些特定国家的孩子会因占便宜而困扰?他们是因为在意“公平”这件事才拒绝这些有倾向性的好意的吗?还是因为其他什么更不明显的原因?
陈岚:将爱深植于脑核
哈洛在另一个实验中,给一些小猴“两个妈妈”:一个是铁丝作的妈妈,一个是毛绒作的妈妈。他把食物都放在铁丝作的“妈妈”手里,目的是想知道,“食物和慈爱”,小猴更想要哪个妈妈?答案是:小猴感到饥饿时会跑向冰冷的铁丝妈妈,迅速喝饱,然后立即回到毛绒妈妈身边
[报告]华盛顿大学:受虐儿童成年犯罪有征兆,其特点男女有别
新的研究表明,从受虐儿童表现出的令人不安的行为中,可以预测其以后的犯罪活动,这些指标在男孩和女孩之间有所不同。小学年龄的男孩表现出“外化”的行为,如争吵、不服从和战斗,成年后更容易犯罪,但女孩却与此有别。
童话的隐含意义成就了童话的魔力
成年后重温童话书会让你发现各种古怪和奇妙的隐喻。苏斯博士的《圣诞怪杰》无疑是一个关于消费主义的寓言,而C.S 路易斯)的《纳尼亚传奇》实际上是对基督教神学的空想式重塑。人们很容易对这种荒诞不经的解读嗤之以鼻。它们有没有可能是父母们在无数次讲完睡前故事,意识模糊以后的产物?
上海中小学都将配备心理辅导室,首本大学生心理教材面世
上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张海燕教授说:“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着眼于学生一生的发展,而且是一个整合的发展,其基本立足点是发展培养青年大学生的健全人格,这是核心所在。目前上海所有60多所高校按照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都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它是以帮助学生促进健全人格的培训为教学目标。因此,通过教材体现这样的教学目标,提供相应的教学内容,不仅有知识的传递,有对学生心理困扰的回应,还有对学生学习生活实践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