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丘成桐:说中国学生基础好是自我麻醉
后来,父亲还让我读鲁迅、王国维、冯友兰等的著作,以及西方的书籍如歌德的《浮士德》等。这些书看起来与我后来研究的数学没有什么关系,但是这些著作中所蕴含的思想对我后来的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曾国俊:每个家庭都可以是书香门第
世界公民教育,是一个可以通过现在的网络达到的,但在初中毕业之前,不用急着做这个事。你要感受的是父母的爱,家族的传统,这个国家的伦理,国家文化的美好,山川所有一切的美,一切映入眼帘。初三以后,学生可以面对这个世界,因为有坚固的内在世界。
高等教育的初心——博雅学艺
支持博雅教育的观点曾认为,通过对伟大典籍及宏大命题的深入思考,学生们能脱离自己狭隘的出身背景,并提升至更高层次的严肃学问领域。不同的教授,不同的学院,可能对何谓最出色的思想言论各怀异议——多一点霍布斯而非洛克,多一点叶芝而非弗罗斯特——但大家依旧对年轻人在短暂的学生时代内该学到的内容有着普遍共识。
不是“神童”的批量生产所,而是启蒙教育的创新
听过张政讲课的人都有感觉,他5分钟就换一个“频道”,数理化穿插着讲。教三角函数,物理跟上力的三角解析;物理讲定量、面积的度量,数学就跟上小数运算;代数讲比值,化学就跟上分子式运算……“我教的18个学生没有一个高分低能,因为强调动手能力,强调答案的非唯一性,他们的协调能力和灵活性也都挺强,平时诸子百家和逻辑训练都是帮助塑造学生情商的。”张政说。
美国到底有没有素质教育?
美国大多数学校,都会在自己的教学理念和宗旨上强调,他们教学的主旨是帮助学生成为“世界的好公民”。每个学校倚赖他们自己的校规来塑造学生成为他们希望的“好公民”。请注意“世界”这两个字,在“现在地球是平的”的概念下,国内的好公民已经不够用了,孩子未来的竞争者可能是地球任何角落的人,所以要训练孩子有国际观要从小做起。
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适切性
孔子说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这是德育为先、文以载道、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的特色;韩愈说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这是讲究教学民主,以为师之道建构教师尊严的特色;而如“教学有法,法无定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教学主张,则是尊重教学自由,释放教学个性的特色……我们的课程改革,是否该弘扬这样的特色?这既是教学适切,也是文化适切。
论基础教育、素质教育与博雅教育的内在关系
长期以来,人们对基础教育的认识,主要停留在把它看成是人在特定阶段所受的教育,或者是国民教育制度在特定阶段的存在形态。面对新的社会发展需要,我们必须更新基础教育观,重新认识基础教育的地位、功能和作用。现代意义上的基础教育属于国民教育制度中的奠基性阶段,但它肇始于古希腊的博雅教育,从本质上分析,它就是素质教育。
儒家的博雅教育观念
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起源于古希腊,本义是培养通达智能的自由公民教育,从柏拉图设计的理想国模式,罗马时代兴起的自由人教育,中世纪欧洲教会学校倡导的“七艺”,近代重振百科全书式的学科教育,以及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及欧洲通识教育理念的勃兴,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传统。
叶圣陶:教育要为全社会而设计
我与从前书房里的老先生其实是大有分别的:他们只须教学生把书读通,能够去应考试,取功名,此外没有他们的事儿;而我呢,却要使学生能做人,能做事,成为健全的公民。有一种弊病,就是学生在校里,只知道读书……换一句说,便是偏重读书,忘了人生。教育要为全社会而设计;教育决不能为挑选少数选手而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