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网络支持:留守儿童最为紧要的权宜之计
在留守儿童父母缺位的情况下,学校和社会组织等其他社会支持网络能够部分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但针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服务种类繁多,哪些措施相对而言更为有效?部分实践表明,教师或同伴与留守儿童“一对一”类型的帮扶方案效果明显。
[经济学人]卖火柴的孩子们:中国的留守儿童
国际慈善组织“救救孩子”(Save the Children)曾访问过四川山区的一所学校。在学校里,有个11岁的小女孩把大多本应上课的时间用来照顾自己襁褓中的妹妹。在访问者正要离开时,这个女孩追上他们,请求他们帮忙检查她的功课:“父母”和“11岁少女”的双重身份使她憔悴不堪。
一个村小的振兴样本
从最少18个学生,到现在的80多名学生、50多个学前班孩子,从面临被撤并到现在家长愿意把孩子留在村里读书,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宣和乡培田小学艰难地走出衰败的谷底,成为乡村小学振兴的一个生动样本。
留守儿童的“留守者”——卢安克
卢安克,一位在中国南方偏远乡村里的志愿教师,曾在他记的私人网志里阐述了他对农村教育的思考。 卢安克的工作是帮助“留守儿童”——父母去了别处做民工挣钱的农村孩子。在中国的这些年里,他一直保持低调。
中国教育体系城乡失调,农村初等教育是最大软肋
纵观全国,高校学生年龄段的人口里,有56%由农村人口构成,但有机会进入大学学习的,却只占到50%。而这其中大部分又就读于专科院校或二流院校。然而处在最顶端的大学却几乎充斥着来自城市的学生。为什么农民无法进入精英院校?
傅国涌:“定县实验”与中国乡村社会的“民族再造”
1926年10月,天津《大公报》复刊不久,晏阳初和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选中了距离北京约五百里地的河北定县,作为他们推行平民教育理想的实验中心,有62个村成为乡村实验区。陆续来到定县的除耶鲁大学出身的晏阳初,冯锐是美国康奈尔大学农学博士、瞿菊农是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冯梯霞是康奈尔大学博士、李景汉是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博士、刘拓是美国艾阿华大学博士、汤茂如是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