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我们没有教给男孩的事
女孩们在人际关系技能上,在日常的棘手和复杂的情感生活中,获得了巨大的领先优势。一个故事接一个故事,女孩们得到了这样的信息:别人的感受是她们所关心的,是她们的责任。男孩们渐渐学到的则是,这些事与他们无关。
不断否定孩子的父母,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影响?
父母不断强调孩子的缺点、所犯的错误,或恐吓孩子说“别人都能把书念的这么好,你为什么不行?念不好书将来长大有什么用?还不是就是混吃等死?”长期处于这样的家庭教养之中,会让孩子始终认为自己就是比不上其他人,从而产生最初的、根深蒂固的自卑感。
在线儿童英语教学平台VIPKID 获近 2000 万美元 B 轮融资
让美国小学教师教中国儿童英语。2013年底成立的VIPKID是一家在线1对1直播的英语教学平台,授课老师全部为北美具备小学教师资质的老师,而用户一端则面向5-12岁小朋友。
[报告]华盛顿大学:受虐儿童成年犯罪有征兆,其特点男女有别
新的研究表明,从受虐儿童表现出的令人不安的行为中,可以预测其以后的犯罪活动,这些指标在男孩和女孩之间有所不同。小学年龄的男孩表现出“外化”的行为,如争吵、不服从和战斗,成年后更容易犯罪,但女孩却与此有别。
Peter Gray – 孩子们的自我教育IV:瑟谷学校的经验
我预期50年以后,绝大多数的教育学家都会把今天的教育方式看成过去野蛮的残留。人们会奇怪为什么世界花了这么长的时间,才明白这个简单而又自明的道理,也就是瑟谷学校的建校原则:孩子们自己教育自己,不需要我们来教育他们。
Peter Gray – 孩子们的自我教育III:狩猎-采集者的智慧
虽然狩猎-采集者的孩子们必须要学会很多的知识,狩猎-采集者没有学校。成年人不会去组织,领导,或者干涉孩子们的活动,他们对孩子们的教育没有任何担忧,成千上万年的经验证明孩子们是教育自己的专家。
Peter Gray – 孩子们的自我教育 I:证据概述
我们无需考虑教学大纲,课程计划,激励孩子们学习,测试他们,等等,那些来自“教育学”的垃圾。咱们应该把这些能量转向,创造一个孩子们可以玩得好的环境。教育孩子的责任是孩子们的,不是我们的。
什么是青少年大脑的弱点?
著名的青春期错误选择的大脑变化,并不是开始于16或17岁,大约开始于11或12岁,青春期开始的时候。这是青春期灰暗的小秘密:负面决策和冒险行为,不会持续1-2年,大约是10年。
童话的隐含意义成就了童话的魔力
成年后重温童话书会让你发现各种古怪和奇妙的隐喻。苏斯博士的《圣诞怪杰》无疑是一个关于消费主义的寓言,而C.S 路易斯)的《纳尼亚传奇》实际上是对基督教神学的空想式重塑。人们很容易对这种荒诞不经的解读嗤之以鼻。它们有没有可能是父母们在无数次讲完睡前故事,意识模糊以后的产物?
杨东平:公民教育是教育的起跑线
公民教育是西方教育的核心,安妮在加拿大学习这几年,感触最深的是公民教育。也可以知道什么叫“输在起跑线上”,知道中国教育弱在何处。老师对普通孩子品格培养、行为规范方面的努力和重视程度远超过对尖子生的关注。合格好公民构成了整个社会金字塔的底座。
创造性的精英阶层教育理念——蒙特梭利教育
对个人而言,人生是马拉松,不在乎教育的起点是否落后;但对于民族和国家而言,教育是接力马拉松,一步晚,步步晚。比对一下美国的学前教育,和整个教育理念,我们不应再对自己的基础教育沾沾自喜了。
家庭教育首要任务:建筑孩子的人格长城
很多父母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开发孩子的智力,也就是让孩子从两三岁开始背唐诗,四五岁学英语,上学后要请家教、上辅导班,成绩一定要名列前茅,将来一定要上名牌大学。似乎只有这样,父母的教育才算成功,孩子才算成才。实践证明,这是对家庭教育的极大误解,是升学教育在家庭教育中产生的不良后果。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应该是建筑孩子的人格长城。
何必用成绩捆住孩子?
没有谁是“第一名”的压力,校方或师长不需要去“点名”谁的成绩最优秀、谁又需要“见贤思齐”,“成绩最为优异”不是唯一选项,平常最受多数同学喜爱与认同的人才有可能获选。最后产生的冠军,通常EQ不会太差,学业与兴趣各方面也都能平衡发展。孩子眼中的“好”,就是那么直觉、那么生活化。
不是“神童”的批量生产所,而是启蒙教育的创新
听过张政讲课的人都有感觉,他5分钟就换一个“频道”,数理化穿插着讲。教三角函数,物理跟上力的三角解析;物理讲定量、面积的度量,数学就跟上小数运算;代数讲比值,化学就跟上分子式运算……“我教的18个学生没有一个高分低能,因为强调动手能力,强调答案的非唯一性,他们的协调能力和灵活性也都挺强,平时诸子百家和逻辑训练都是帮助塑造学生情商的。”张政说。
国外在线社区是如何做素质教育的?
为儿童服务的在线社区DIY推出Extra Awesome俱乐部,为180个国家的35万名用户推出项目学习(PBL),每位学生每月支付9美元成为会员,学生的父母和家长就可以了解孩子们在平台上项目完成的所有进展。
杨志彬:学前教育要回归到教育本质上
孩子和孩子不一样,不能一概的说这不行,那不行,这就对,那就不对,这当中是很不一样的。而且现在一个人的成长不光光是幼儿园这几年,小学环境变了又一个发展,中学环境变了又一个发展,高中又一个发展,成长是阶梯状的,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表现,不能一锤定音。
有“知识”不等于有“道德”,要“教书”更要“育人”
,随着教育功能的复杂化和教育研究的精致化,道德却逐渐从教育中被分离出来,并被作为独立的内容。它被视作与知识的教育、身体的教育并列,且逐渐被知识的教育所挤压,从而慢慢在教育实践中边缘化。以至于在学校教育中形成了这样一种“共识”,即有专门进行道德教育的老师,而这也就意味着其他教师只负责教书,并不具有育人的职责。
关注小学儿童的需要:教育学的视角
对小学儿童需要的认识与理解,是能否实现为每位小学生提供适合之教育的关键。小学儿童的需要有被关注的需要、常规与游戏的需要和追求人生意义的需要。小学教师应具有关注儿童需要的意识,具有关爱小学儿童的能力,读懂小学儿童的表达,切实关注儿童的需要,从而为小学生提供激活、引导、满足其需要的适合的教育。
尹建莉:玩耍和阅读同样重要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艺术创作和欣赏的能力、娱乐的能力、有意义地利用闲暇的能力,都是公民效率的重要成分,比其他能力训练累加在一起更加重要。”他认为抑制休闲玩耍的需求是绝对错误的,会造成恶果。“没有玩耍就没有成长”。
功利化教育“设计”不出孩子的未来
我们常常忽视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另一面,即重视读书对人修身养性的作用。在古代中国,诗书是最重要的传家之道,世家望族的家训中随处可见对读书的强调。一个人接受教育之后,能够“兼济天下”当然最好,不行的话,也可以“独善其身”。遗憾的是,今天的我们似乎只继承了功利化的一面,却丢弃了更为重要的修身养性的一面。
“中国孩子成绩好是以心理健康为代价”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父母与家庭支援中心、临床心理学教授马修·桑德斯(Matthew Sanders)表示,两个孩子之间并无所谓的完美年龄差,差距大或小各有好处,最关键的是家长采用好的教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