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校之长唤起大学自由精神
大学作为社会的精神文化中心,传播人类先进文明和道义理想是它的使命所在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在中国的出现不过短短一百多年,但它产生不久就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让后人几乎只能仰望,这是与我们这个民族曾经拥有过蔡元培、蒋梦麟、竺可桢这样的大学校长分不开的。
港校颠覆香港文化形象,“文化沙漠”变“文化康庄大道”
香港文化形象的嬗变,大抵一方面是香港人不断努力与时俱进,另一方面则是外界对于此“商业城市”的了解逐渐深入。也不妨删繁就简,用“大侠”与“大学”这两个意象来描述:前二十年(1978-1997)是游侠想象,后二十年(1991-2014)是大学故事;至于回归前后是过渡期,两边兼顾。
资中筠:高境界的教育是培养独立的人格
资中筠在北京师范大学为2013级项目成员进行岗前培训,讲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启蒙,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的核心是什么。实际上现代社会的教育本来就应该培养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思想。
乡村的“沙漠之花”
到农村去,这不是什么高尚的无厘头空话,因为有开明的校长、优秀的老师而使学校在恶劣环境下办得如沙漠之花般鲜艳的学校也不少,比如临川区茅排乡山陂小学、荣山乡莲源山背小学,就是这样的健康的村小。
克里希那穆提:教育是把生活当做一个整体
传统的教育,使得独立思考成了一件极端困难的事。教育,并非只是用来训练心智。训练提升了效率,然而却无法造就一个圆满的个人。所以,为了要寻出何谓正确的教育,我们必须探询生活的全部意义。
重塑国学教育,即使道阻且长
2005年我们做了一个全国性的关于中小学国学开课情况的调查之后,得到四个结论,叫“四无”。问题的根源在于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出现了偏差,偏差是源于教育缺失了最主要功能“人的教育或人性的培养”。而在中小学恢复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灵魂贫乏时代对教育的理性反思
教育是什么?教育是发展人的生命、生存、生活,建构共生价值,引领人类文明进步的社会活动过程。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价值活动,都是价值的创造和消费活动。我想主要从五个方面谈一些我的价值主义教育观,理性反思中国教育应该从反思人类教育开始。
童话的隐含意义成就了童话的魔力
成年后重温童话书会让你发现各种古怪和奇妙的隐喻。苏斯博士的《圣诞怪杰》无疑是一个关于消费主义的寓言,而C.S 路易斯)的《纳尼亚传奇》实际上是对基督教神学的空想式重塑。人们很容易对这种荒诞不经的解读嗤之以鼻。它们有没有可能是父母们在无数次讲完睡前故事,意识模糊以后的产物?
从《山海经》看中国式教化
“关于道德教化,中国人到底有没有?其实是有,对中国人来讲最根深蒂固的教化是因果关系。”作者芦鸣根据《山海经》原文进行解析,不仅第一次复原了完整版《山海经》古图,也是第一次系统表述了《山海经》哲学思想与天人合一理念的新概念。
传统文化在时代洪流中的成败尴尬
最近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以一个党的总书记、国家主席之尊,出席纪念孔子诞辰的学术大会,在共产党执政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简历主义时代统治阶层的教育
《特权——哈佛与统治阶层的教育》这书可以用两种方式来读,可作小说,因为作者文风轻快辛辣,围绕个人又以常青藤砖墙背后的“秘闻”为卖点,颇可以用作杀时间的读物;另一方面,也可作一幅“简历主义”时代的精英阶层,或统治阶层的肖像,同社会学发生些许勾连。
最早的官绅合办女学堂——北洋女子公学
北洋女子公学是河北师范大学的前身学校之一,她创建于1904年10月23日,校址在天津河北三马路。学堂监督傅增湘,总教习吕碧城。这是一所典型的官绅合办公立女子学堂,开我国公立女子学堂创建之先河。
武大学子投身私立学堂:只有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国家的素质
教育是以人为最高的目的,接受教育是人的最高价值的体现。为什么一定要去做教育?答案是只有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一个国家的素质,而我们目前的中国缺乏真正的教育,为什么这么说?看看教育和社会的现状以及我们传统文化的断层现象我们就可以明白。
覆巢之下无完卵,文革教师多批斗
距离当时已近半个世纪了,这些事不是个别人的,而是普遍的,当然名人们可能受到的屈辱、磨难更大些,但是普通百姓人家也没有好到哪里去。没有名人、没有显贵,这只是普通中学的几位普普通通的老师的遭遇和命运,也许可以作为那段历史时期广大知识分子的缩影。
最好的时光应是读经典作品的时光
前几年一位叫李路坷的女孩两次跳级,15岁就考上了清华,20岁攻读清华大学建筑学博士。她父亲说,女儿并非智力超常,区别只是在于:当别的孩子正在拼命去读去背一些无关紧要的的文字(主要指语文课本)时,我在让孩子读《论语》、《孟子》、《古文观止》等经典作品。
从状元弃学港大看京港教育之差
2014年,辽宁省文科状元刘丁宁无疑是最受关注的一个。一年前,她退学港大,引发社会对两种教育体制的讨论。一年后,她又以666分的成绩如愿成为北京大学的中文系新生。“说实话,我很担心她来了以后会失望。”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说,他刚刚在内地出版了新书《大学小言——我眼中的北大与港中大》。这一年间,多次有人向他征求对刘丁宁事件的态度。
于光远:学问一是坐出来的,二是走出来的
什么是治学,什么是学者和学者应具备的特殊素质。治学态度的第一条是独立思考,决不盲从。一个人的生命是很有限的,能够有效的工作的时间更短,而应该研究和自己喜欢研究的问题却很多很多。
杨东平:公民教育是教育的起跑线
公民教育是西方教育的核心,安妮在加拿大学习这几年,感触最深的是公民教育。也可以知道什么叫“输在起跑线上”,知道中国教育弱在何处。老师对普通孩子品格培养、行为规范方面的努力和重视程度远超过对尖子生的关注。合格好公民构成了整个社会金字塔的底座。
资中筠:我们那时候上学
资先生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举办的沙龙上中说:“很多人都觉得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我最近碰到郑也夫先生,他写了很尖锐的一本书《吾国教育病理》,批评中国当前教育。 教育应该回归人性,应该引发孩子自然的创造力,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我觉得现在的教育很不自然。”
“借”来的教科书
读书的重要性,自然不在言下,但怎样引导人们读书,却有学问。澳大利亚新入学的学生会收到学校提供的参考课本目录和借书卡,教学用书都必须从学校图书馆借阅,学期末归还,然后由下一届学生接着使用。这不但有利于养成爱书的好习惯,也迫使养成做笔记的好习惯。
“学堂在线”——MOOC在线教育新领域
“学堂在线”是完全基于互联网用户学习习惯设计并研发的中文在线教育平台,也是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的研究交流和成果应用平台。最初由清华大学发起,2013 年 10 月份开放运营,现在已经成长为独立的创业公司。在今年早些时候,“学堂在线”已经拿到了新一轮投资。目前,“学堂在线”的iOS版本已经正式上线。
美国顶尖大学本科教育:从招生开始,严把入门关
美国顶尖大学的教学是一个典型的哑铃型结构,高度重视两头的本科和博士,但对处于二者之间的硕士阶段看得相对较轻。所以大量读了一年制硕士的海归回国后表现平平其实是很正常的现象。在本科和博士之间,天平又向本科倾斜。越是顶尖的私立大学越重视本科教育。
民国时期知识分子的月薪
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北大学生由本、预科350人扩大为一千三百多人。当时的正教授分为六级,依据《国立大学职员任用及薪俸规程》,从一级到六级的月薪分别为400银圆、380银圆、360银圆、340银圆、320银圆、300银圆;级别较低的讲师月薪从2~5银圆视情况不等。
“性学教授”彭晓辉:性教育应从零岁开始
“不选《性学概论》,等于白上华中师大”。被华中师范大学学生赞为“最牛选修课”的《性学概论》,由该校生命科学学院彭晓辉教授开设。彭晓辉的研究方向为人类性学,他的《性学概论》所到之处都是场场火爆。
来自学生的反抗
一个制度最粗鄙的地方,可能就在于:不论是顺从它还是反抗它,都会让人无所适从、不那么如意,而两方面都有人乐此不疲。我们可能要回到苏霍姆林斯基给出的建议——“要相信孩子”。否则,如果不公平对待弱势或者更倾向于保障弱势,我们跟他们之间会充满谎言、误解、对抗,这些都带不来好的教育。
贺卫方:学生不是用来教化的
为什么蔡元培聘陈独秀做文科教授,会三顾茅庐?陈寅恪没有学位、没有论文,曹云祥能聘他做清华国学院的导师?清华国学院的导师,那是导师的导师,教授的教授啊。这种真正的不拘一格,唯才是举,是哪个时代一个重要特点,这点离不开大学间真正的竞争。
丁学良:没有利益勾结,学术腐败不成气候
近年来进入公众视野的学术腐败事件越来越多,主要是媒体对这方面的报道尺度放宽、更加关注的缘故,未必是学术腐败越反越多。实际上,被揭露的学术腐败只是冰山一角,高校不是隔绝于社会的象牙塔,发生在大学围墙内的学术腐败只是整个社会腐败的缩影而已。
高考改革:破除分分计较,走出应试困境
这次高考改革提出即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形成“两依据一参考”的评价模式。此前,已有地方进行过将高中学业水平与高考挂钩的探索。高中会考与高考的关系应当如何处理,是各安其位,还是“两考变一考”,一直争论不休……
台湾小学语文课,四书五经比较多
海峡两岸共同传承着中华文化,在宝岛台湾,中小学语文课本里是怎样呈现传统文学经典的?台北市教育局主任秘书陈顺和说,经典诗词是人类文化瑰宝,传承优秀的中华语言文学对培养人文素养非常重要。不少家庭让小朋友从幼儿园就开始接触古诗。在台湾,学习经典诗词可说是蔚然成风。
从《窃读记》看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思想净化”
语文课文是孩子重要的精神食粮,但教材编写者却像是这些精神食粮的主人,既不尊重作者,更不尊重孩子,挑三拣四,任意妄为,再以次充好灌输给孩子,来决定孩子的价值观、审美、趣味。
现代公民精神:非贵族时代的贵族精神
富人多了以后是不是就意味着有了贵族呢?所谓的贵族精神,我认为是三个精神支柱:第一个是教养,第二个是责任,第三个是自由。在平民时代之中,这一贵族传统不再是对少数精英的要求,而是对所有公民的要求。
龙应台:你的一代,是否有另一种的贫穷?
在龙应台与她十八岁的儿子安德烈的三十多封书信里,进行着弭平两代人之间代沟的努力。探讨了母子对新与旧、左派与右派、流行文化与人文关怀的看法,体现了母子不同的世代价值观。
乔布斯学校:数字时代,iPad教学革命来袭
2013年荷兰各开设了 7 所“乔布斯学校”。这些学校服务 1000 多名学生,主要借助 iPad 上的应用来替代传统的教科书、黑板等教学工具。在这些学校里,没有传统教学观念中严格的课程表和让学生正襟危坐的课堂,孩子们通过 iPad 获得各自选择的教学资源,以自己的进度完成课程。学校里仍然有老师,但他们的任务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扮演“学习教练”的角色。
江学勤:耶鲁也并非一切的答案
乔治·布什与副总统理查德·切尼在白宫当政的那八年里,中国人喜欢开玩笑说,从耶鲁毕业能当总统,从耶鲁辍学能当副总统。事实真是那样吗?进入耶鲁或任何一所常春藤学校,对一个人的成功究竟有多重要?我们都知道进入耶鲁能获得什么:引人注目的履历;有钱、有名、有权的同学与朋友;以及最好的大学教育。可这一切的背后有没有代价,又需要怎样的付出呢?
所有的精英教育全部都必须是苦的
到哈佛大学时,是半夜2点,可让我们惊讶的是,整个校园当时是灯火通明的,那是一个不夜城。餐厅里,图书馆里,教室里还有很多学生在看书。那种强烈的学习气氛一下子就感染了我们。在哈佛,学生的学习是不分白天和黑夜的。
在线教育的“先驱”:可汗学院
可汗学院是由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创立的一家教育性非营利组织,主旨在于利用网络影片进行免费授课,现有关于数学、历史、金融、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学等科目的内容,教学影片超过2000段,机构的使命是加快各年龄学生的学习速度。
北京版历史教材新增两册 学习时间贯穿三年
根据教育部在2012年初公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目前已送审的北京版初中历史教材将从4册增加至6册,学习时间也将贯穿初中三年。昨日,新京报记者从北京市教科院相关负责人处了解到,这是根据新课标而进行的调整,“全国都是以课标为标准”。
一所“毫无规章的学校”——英国夏山学校
夏山似早已声名在外。这所改革派的寄宿学校位于萨科福马,由AS 尼尔建立于1920年,虽然只有约80名学生,但它与名校伊顿,哈罗齐名,而风格却大相径庭。它标榜自己是“让孩子们享有自由的学校”,这听起来一点都不激进,但是,对这句话正确的理解是“不用上课的学校”,或者“毫无规章的学校”。
中国语境下的“杜威”:朋友、恶魔与旗帜
“约翰·杜威的中国化”这个论题,是教育学西学东渐的一个典型事例,也一样是一个在转换中伴随着矛盾的过程。在杜威1919年到1921年为期两年的访华之前,产生了大量的中文文献,提纲挈领地论述实用主义教育,及其具体的教育理念。
Coursera和果壳网MOOC学院发布战略合作计划
9月13日晚,全球最大MOOC平台Coursera和果壳网旗下国内最大的MOOC学习者社区MOOC学院强强联手,在北京大学校园内举办了一场420名观众参与的MOOC主题分享论坛–“知识青年烩”。活动中,双方在成为战略合作伙伴后,首次公布了校园大使、翻译优化、社区运营等多项合作计划。
我们应不应该信仰上帝
我们是应该信仰某种宗教,或明确点说信仰基督教,还是应该规避这样的信仰?如果我信仰某种宗教,并且培养我的孩子也信仰这一宗教,我是不是在虐待我的孩子?基督徒教导他们的孩子信仰上帝,而无神论者则教导他们的孩子不要这样做。他们谁对谁错?没有简单的答案。
无情的批评者——美国高考改革的背后
学生们鄙视SAT不仅是因为它带来的强烈焦虑感,它是阻碍他们进入自己梦想中的大学的最大障碍,还因为他们不知道能从这项考试中得到什么。他们认为这项考试玩弄了一些巧妙的花招,提出的问题在高中课程中极其罕见。由于每做错一道选择题会倒扣1/4分,因此,学生们需要花时间去分析以决定要回答哪道题和弃答哪道题。
开学季变“考试季”,畸形教育生态需反思
有这样一则故事,说是某地居民要修一条道路,只是不知道怎么设计才符合多数公众的意愿。有聪明人告诉设计师,其实答案很简单,只要按照现实中居民自发踩出的路径修就是了,何必独辟蹊径?本来一个好端端的假期,原本就应该让学生轻松度过的,但将面临各式各样的开学考试:“摸底”考、分班考、分层考……
智课网获百度投资,强强联合进化传统教育
在线教育平台的兴起,或将改变长久以来的传统教育方式,一场革命或将暴风,作为互联网巨头百度也必须在革命爆发的黎明前通过强强联合抢占先机。在线教育让学生能把‘学’、‘练’、‘管’三者作为一个整体来诉求。系统的学习,科学的练习,加上完善的教学管理服务,这就是韦晓亮所倡导的在线教育闭环理念。
中国有精英教育吗?
什么是精英?按照古代中国人的说法,“夫草之精秀者为英,兽之特群者为雄……是故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即使在北大、清华等名校,人们也只是学习怎样成为社会机器中一个更有效的齿轮,学习一大堆除了没用外没有任何缺点的东西,然后兴高采烈地进入社会,作为一个精巧的自利者而奋斗终身。无论在知识层面还是人格层面,他们都未能通过高等教育而变成整全的人。
梯子网战略收缩,K12洗牌在即
据可靠消息,梯子网大规模收缩人员,集中精力重新做91外教网和那好网。梯子网不是第一个“掉进坑里”的在线教育项目,也绝不是最后一个。不过因为这个项目引发了K12在线教育的投资热潮,很多项目因为这个跟进,梯子网进入K12领域后,有大量企业进入中小学这个市场,比如中小学答疑APP,等十几款同类产品。然而同样也会因为梯子网收缩,引发K12在线教育的洗牌潮。
在线教育的分会场——“在线作业”
在线教育的真正减负,是要通过大数据的分析技术,根据学生的学业表现和作业情况,把不同学生分成不同类型,不同人应该有不同的作业,好学生的作业难度和一般学生的作业难度应该是不一样的。这对技术手段要求比较高,要实现理想状态,还需要不断的探索。
叶开深思“语文之痛”,独自编写“一个人的教材”
女儿上学之后,叶开开始关注学校里的语文教育,他把几本语文教材全都仔细看了一遍,越看越感到问题严重,一些原本是经典的作品,到了教材里被改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叶开在教师版上一口气写了12篇专栏文章,专栏的题目是“语文之痛”。
朱清时总结南科大这五年:“钱学森之问”答卷上交
南科大创立之初,朱清时一心想办一所能回答“钱学森之问”的学校,他提出“自主招生、自授文凭、去行政化”三大口号,并希望通过学校章程将这些改革注入南科大的基因。“改革很难,涉及到很多规章制度甚至法律法规,但最难的是,需要一批参加实践的人。去行政化,最关键是人的观念。学校运作不完全按照谁的官儿大,就谁说了算,而要按照谁掌握办学规律,谁说了算。”朱清时说。
从校服看教育生态:屏蔽不了的现实差距与不平
随着消费文化的兴起和媒体增进人与世界的互动,学生像其他群体一样也越来越难被辨识。随着波兹曼宣告“童年消逝”,我们可能会慢慢发现现代媒介逐渐使学校、学生和社会的界限消逝。随着学生早熟、学习的终身化,“学生时代”的特殊性将逐渐降低。
缩小“数字鸿沟”——在线教育系统在农村的尝试
“在线课堂”的试点首先在安徽省的繁昌县、南陵县和铜陵市进行。华平在线教育系统以其操作简单、视音频效果质量高、性能稳定、设计符合各学科特点及教育行业特点等优势,成为“在线课堂”的载体。
汤一介:在世纪之交谈精神与信仰
“文化大革命”后,常常提到一个问题,就是说,在中国大陆出现了精神危机或者说信仰危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呢?一般都认为,这是由于“文化大革命”搞得太糟了,所以出现了精神危机。我想,也许应该更往前来考虑,这就是说自1949年后已种下了会发生“文化大革命”的根子。
富商“报富社会”——哈佛获捐款3.5亿美元
拥有378年历史的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最近获得建校以来最大数额的一笔捐款──由陈乐宗(Gerald Chan)家族向其公共卫生学院(School of Public Health)捐赠的3.5亿美元。过去几年间,美国许多名校都获得了巨额捐款,使得“富校”与“穷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德国二战教育的诚意:“不能让这样的事情再发生”
德国的二战教育,可以说是无孔不入,不只是课本或者课程的内容,而且教师平常的态度、举例、分析,稍有机会,就会有意识地、自然而然地帮助学生去追忆二战时期,德国发生的往事,焦点是希特勒对犹太人的纳粹大屠杀(Holocaust),主题是“不能让这样的事情再发生”。
怎样教好中国学生?
他说他选择离家7000英里外的大学读书是因为“美国人的教育非常好”。而在美国学校的课堂上,英语能力有限的学生试图跟上讨论。虽然他们优秀,努力,但还是和他们美国同学不在一个级别,一些教授说他们不得不改变授课方式。
卫塞节当天
把卫塞节当作“佛陀诞辰”来纪念的决定是在1950年在斯里兰卡召开的世界佛教协会首届会议上正式做出的。庆典的准确日期取决于不同传统环境下使用的不同阴历,可对于大部分国家来说该节日就是5月的第一个望月。这个节日同时还有几个不同国家特定的名称包括卫塞,超度月,佛诞节,佛诞以及萨嘉达瓦。
归还孩子的“无作业夜晚”
高校入学考试竞争的加剧导致儿童作业负担不必要的增加,这对于提高学业成绩特别是提高小学阶段的成绩并无多大益处,反而剥夺了儿童休息和玩耍的时间——这种现象正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而亚特兰大市西北部中产阶级社区格罗威的行动正是对于这种担忧的反应。
优质的教育不仅仅意味着砖盖的学校
本文作者原任埃及投资部部长,现为世界银行的董事长(managing director),其文章说明了教育对人类发展的巨大意义,并指出,办好教育,不仅仅是要建设好硬件,更要建设好教师发展、学生评价等软件。
“数字土著”一代的日本小学生IT教育启蒙
现今的日本公共义务教育无法与不断变化的IT趋势接轨。相反,以“数字土著”为主的新新人类的孩子们从小就接触到各种数字机器及互联网。如培养并发挥这些数字土著的孩子们的IT技术能力。风险企业替代公共义务教育体制教授孩子们编程。
创造性的精英阶层教育理念——蒙特梭利教育
对个人而言,人生是马拉松,不在乎教育的起点是否落后;但对于民族和国家而言,教育是接力马拉松,一步晚,步步晚。比对一下美国的学前教育,和整个教育理念,我们不应再对自己的基础教育沾沾自喜了。
“核心课程”——哈佛的人文精神
大学精神的本质,并不是为了让我们变得深奥,而恰恰是恢复人类的天真。天真的人,才会无穷无尽地追问关于这个世界的道理。关于自然、关于社会。大学要造就的,正是达尔文的天真,爱因斯坦的天真,黑格尔的天真,顾准的天真。也就是那些“成熟的人”不屑一顾的“呆子气”。“成熟的人”永远是在告诉你: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而合理的就是不必追究的,不必改变的。
沈从文的泪—— 《沈从文的后半生》书评
沈从文与丁玲,再加上胡也频,曾经是一段民国文坛“三人行”的佳话,经历过共同的恐怖岁月,互拥取暖,血浓于水。解放之后,丁玲变了,变得那样地冷冰冰,形同陌人,而且还公开与他划清界限,痛斥他是“贪生怕死的胆小鬼,斤斤计较于个人得失的市侩”。沈从文的心里在滴血,他不申辩,也不反唇相讥,只能在给友人的信中委婉地倾述内心的苦楚。
休眠800年,唐僧母校复课了
那烂陀在梵语中,是“施无厌”的意思,也就是永远不知厌倦地施舍。那烂陀寺遗址位于印度北部的比哈尔邦,在公元5至12世纪曾是佛学圣地,被誉为是印度佛教的最高学府,传授哲学、逻辑、语言、天文、数学、医学等知识。
百年前的女子学堂
女子学堂在封建社会时期从私塾中衍生,是指针对社会上层或生活富足家庭教授女子研习礼仪、学习琴棋书画等技能的特定场所,民国时期转变为专门为女子创办的使其像男子一样学习文化的学校,现在指专业从事女子培训,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的活动场所。
纽约时报:中国学校胜出了吗?
中国的教育一直受到国人诟病,那么在美国人眼中,中国的教育现状如何?我们又能从中学到什么?在上个月,一项国际研究项目调查了来自65个国家的学生的数学、科学和阅读成绩。胜出者是: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国家的学生!
“没有一种教育体系能够毁掉所有人”
文中对《大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一书进行了评述,同时也加入了作者对于大学的历史和现状的思考。对于一些热点问题的探讨,如大学的学费、学生上大学是为了就业吗、传统的保留以及教和研的关系处理,都值得引起关注。就德尔班科而言,高校存在的一个伟大目的,不是帮学生为就业做准备,而是点燃他们的思想。
大学排行榜,是参考而非依赖
选择学校相当于购买一件非常复杂的产品。这个“产品”是包括班级、课程、学术指导、教师、体育运动安排、娱乐、社会活动和食宿等方面服务的集合体。这个复杂的集合体不仅提供四年的经历,还是未来进入研究生院或者工作的途径,是一生的朋友和各种关系的网络,是一个持久的职业和个人证书。
阿根廷“双免”教育:“择优录取”与“完全开放”需平衡
“择优录取”的支持者认为根据师资力量、大学硬件条件等对招生人数进行限制,而公平的择优方式就是入学考试。坚决捍卫“开放免费”模式的人则认为,高等教育除了培养人力资源和促进社会阶层流动,同时还承担着青年社会化和提升整个社会文化素质的职能,因此所有具备中学文凭者都有权接受大学教育。
在线教育是否颠覆了教育行业给人的印象
许多线下教育,其价值创造过程绝不是只局限于考试培训这样一个点,而是在于许多非标准化活动和服务与考试培训相结合的价值链条和网状结构。这类服务对于提供服务的主体要求很高,带有很强的素质教育特征。
家庭教育首要任务:建筑孩子的人格长城
很多父母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开发孩子的智力,也就是让孩子从两三岁开始背唐诗,四五岁学英语,上学后要请家教、上辅导班,成绩一定要名列前茅,将来一定要上名牌大学。似乎只有这样,父母的教育才算成功,孩子才算成才。实践证明,这是对家庭教育的极大误解,是升学教育在家庭教育中产生的不良后果。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应该是建筑孩子的人格长城。
央财教授辞职:办私塾推精品教育
昨天,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金融法研究所所长、硕士生导师黄震确认自己将开办私塾学院,每年只招收1到2个学生,同时今年起原则上不再招收硕士研究生。在接受京华时报记者专访时,黄震表示已经有3名学生进行试验,并公布了自己对私塾学院的招生要求。
留学的故事:看中国留学潮如何改变大洋两岸
超过一个世纪以来,聪明的中国学生源源不断的来到西方求学,寄希望于学有所成之后报销祖国。然而,现在中国青年的大批离开好象不仅仅是对希望教育的崇敬,也为了逃避中国的社会现实。很多中国的新生百万富翁则把它看成一项有价值的投资和一条通向更高目标——常春藤学院联盟——的可靠路径。
三大考试制度的改革政策
新学期开学前两天,《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经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这次改革的总目标,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具体来说,包括3个重要组成部分: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基本模式;健全学生、学校、专业机构、政府、社会共同参与的招考运行机制;构建衔接各级各类教育的人才成长“立交桥”。
高等教育的初心——博雅学艺
支持博雅教育的观点曾认为,通过对伟大典籍及宏大命题的深入思考,学生们能脱离自己狭隘的出身背景,并提升至更高层次的严肃学问领域。不同的教授,不同的学院,可能对何谓最出色的思想言论各怀异议——多一点霍布斯而非洛克,多一点叶芝而非弗罗斯特——但大家依旧对年轻人在短暂的学生时代内该学到的内容有着普遍共识。
开放式教育的快乐学习体验
书本、电影和演出中的人物也会将世界拉近我们的生活,孩子们会找寻故事是在哪里发生的(或电影是在哪里拍摄的。)没有填鸭式的硬塞,我们让地理保持着那份生动与活泼。孩子们对自己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满怀信心。
何必用成绩捆住孩子?
没有谁是“第一名”的压力,校方或师长不需要去“点名”谁的成绩最优秀、谁又需要“见贤思齐”,“成绩最为优异”不是唯一选项,平常最受多数同学喜爱与认同的人才有可能获选。最后产生的冠军,通常EQ不会太差,学业与兴趣各方面也都能平衡发展。孩子眼中的“好”,就是那么直觉、那么生活化。
中国学校是思考与创造力的监狱
思考实际上就是运用先前的情感体验理解新的情感体验,而创造力是将新旧两种情感体验结合在一起,创造一种全新的、完全原创的情感体验。从创造力的视角来看,中国学校最具危害性的举动,莫过于它们通过非情感体验的学习,将情感与记忆截然分开的那种方式。
在线“笔记”共享管理
欧洲大学里几乎没有教材,上课老师讲授的知识财产全部留存在笔记里,如果一个留学生刚刚出国还没有克服语言难题,那么就很有可能在一开始学习的时候因为语言水平不够没跟紧老师的进度。所以陈洪就做起了面向欧洲本土学生及海外留学生的笔记售卖平台“CosMenu”,希望让学生们手中闲置的知识(即笔记)产生价值。
无批评的教育是伪教育
教育的目的指向是激发学生获得上进的内在动力和能力。因此,教育的各项行为都必须以此为方向。赏识教育与批评教育都是以达到这一目的为指向的。大家都觉得,相对于表扬来说,批评是较为消极的行为。
考试笑傲全球,改革任重道远
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下,生产出中等知识水平的会计,电脑程序员与技术官僚可谓不费吹灰之力。可是,推动21世纪的全球经济发展所需的企业家与发明家,又该到那里找呢?中国最有前途的学生们还是得跑到国外去接受管理科技与创新思想的教育,同时还要把以前应试教育灌输给他们的那一套统统忘掉。
不是“神童”的批量生产所,而是启蒙教育的创新
听过张政讲课的人都有感觉,他5分钟就换一个“频道”,数理化穿插着讲。教三角函数,物理跟上力的三角解析;物理讲定量、面积的度量,数学就跟上小数运算;代数讲比值,化学就跟上分子式运算……“我教的18个学生没有一个高分低能,因为强调动手能力,强调答案的非唯一性,他们的协调能力和灵活性也都挺强,平时诸子百家和逻辑训练都是帮助塑造学生情商的。”张政说。
留守儿童的“留守者”——卢安克
卢安克,一位在中国南方偏远乡村里的志愿教师,曾在他记的私人网志里阐述了他对农村教育的思考。 卢安克的工作是帮助“留守儿童”——父母去了别处做民工挣钱的农村孩子。在中国的这些年里,他一直保持低调。
民国时期的民办教育,私立大学拥有更多自由
科举停止不久就完成向民国教育的转型,与中国传统对教育的高度认识密不可分。从废科举到辛亥革命、经北洋到国民政府这一时期,有许多政治变革,但教育的基本格局是不变的,你看看这一时期,处在教育核心地位的始终是那些具有广泛社会声望的人,对办教育来说,关键要看处在核心地位的是什么人。
美国高中对在线教育的尝试
在课堂外的作业上,Deerfield 目前使用开源教育平台 Moodle。教师可以自由的在平台上上传视频和文字材料,学生也可以以多媒体的形式提交作业。也就是说,在外语课上,学生可以将口语练习以音频的形式上交,一些特定的作业,比如口头回答某个开放性的问题,也可以以视频的方式提交。对于许多学生来说,视频比文字更亲切,而且用视频交一些作业也更快。
教育之为社会化与个体化
秉承卢梭、马克思、尼采与福柯一脉,左派认为社会剥夺了年轻人的自由与人性,从而使其沦为巨大的、非人的社会经济机制中的一颗螺丝钉。因而在左派看来,教育的正确功能乃是让年轻人意识到他们必须反抗社会化这一异化过程。
在线教育在中国高等教育中的蔓延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教育观念的改变,网络在线教育日前在中国年轻人中受到追捧,不少网站和教育企业纷纷投身这一领域。但在美国《大西洋月刊》看来,这并不意味着在线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已经一路通畅。
互联网教育新服务:系统性在线课程“开课吧”上线“微专业”
在跟“开课吧”创始人方业昌交流过程中,他向我强调了“重教育,轻学习”这样的观点,简单来说就是,教育需要做的很重,重在尊重教育的本质,必须要有优秀的内容以及课程体系设计。
中国教育体系城乡失调,农村初等教育是最大软肋
纵观全国,高校学生年龄段的人口里,有56%由农村人口构成,但有机会进入大学学习的,却只占到50%。而这其中大部分又就读于专科院校或二流院校。然而处在最顶端的大学却几乎充斥着来自城市的学生。为什么农民无法进入精英院校?
布莱恩·卡普兰:教育不是变魔术,教授不是魔术师
教授不可就一个奇怪的话题上几节课,就让学生在未知的某项工作上表现加分。我对我自己的工作很满意。我为此而勤奋地工作。但如果纳税人能省下投进教育的钱,学生们能少上几年学,像我这样的教授能进入真实世界找一个真正有生产力的工作的话,世界将变得更美好。
一分钱一分货,民国时期泾渭分明的国立与私立大学
民国没有全国统一高考,想读大学,直接去你想要就读的大学报名就行了。报名的时候,要拿着中学的毕业证书、四寸的半身近照三四张,如果想读师范大学或者教育学院,还得拿着你籍贯所在地教育局的介绍信。
李庆明在教育改革实验中“无知的代价”
过去8年他一直担任着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深圳南山附属学校校长(简称“央校”),并以一系列异于常态的教育改革实验引发了社会关注。但最近他陷入了一场困境之中:不久前他被通知其校长职务将被解除。
民国时期的名校精英教育
这些名校一般都以师资阵容强大、教学设施完备、学风良好、人才辈出而闻名,当时吸引了众多青年学子前往求学。其中部分学校虽屡经革易,仍绵延至今,享誉不衰,堪称百年名校。这些学校在办学理念、教学、管理、校风等方面,都各有其特色。
爱因斯坦:学校要培养独立行动和思考的个体
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本原理,并学会了如何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将肯定会找到属于他的道路。除此之外,与那些接受的训练主要只包括获取详细知识的人相比,他更加能够使自己适应进步和变化。
《纽约时报》谈中国大学教育
在所谓的教育机会平等的旗帜下,大学扩招使得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能够进入大学深造。四年的象牙塔生活成就了你,还是耽误了你的青春年华,大学的一纸文凭真正的成为你成功道路的入场券了吗?《纽约时报》邀请数名学者探讨这一问题。以自鉴,也以自省。
民国时期的高考,大师求学传奇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高考,是在1902年10月14日进行的。当时,经过一段时期的筹备之后,京师大学堂准备正式举行招生考试。生源从哪里来呢?还得向各省求助。京师大学堂为了招到最好的学生,向全国各省督抚发出了通知,要求他们给予积极配合和支持。督抚们也很配合,先是在本地进行选拔,择优录取。这相当于初试。
游学价值在“游”与“学”两不误,而不只是名校之间的游走
目前国内市场上有很多的游学产品帮助学生提前适应美国生活学习环境,可是经过走访调查发现,目前市面上大量的游学活动不过是断章取义,“游”人有余,“学”而不足。
对传统大学的颠覆:大学变“小”
上周末,来自五大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名新生,齐聚世纪大道1555号——上海纽约大学陆家嘴新校园。为期两周的新生营后,他们将与首届近300名学长一起,迎来这座中美合办大学的第二个学年。
“溺爱型”教养方式影响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发展
性别角色是一个人的社会性别,分为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和未分化四类。双性化者兼具社会公认的男性正性特质和女性正性特质,其人格发展最优,人际关系最和谐,适应性最好,故应引导中国大学生向双性化性别角色方向发展。
许纪霖谈博士生制度改革:与其寄望个体道德提升,不如诉诸于制度变革
在网络和媒体持续了一个月之久的“甘朱事件”大讨论,已经接近尾声。为什么一起并非学术腐败的事件,会激起如此持久而激烈的反响?在我看来,这一事件极具历史象征意味,意味着1980年代开始的精英与大众在面对传统国家体制所形成的蜜月联盟,已经正式宣告终结。
鲁迅文学奖,评作家还是评作品
8月11日,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评选结果正式公布,随即引发质疑,成为近期的一个文化热点话题。参与投票的评委们,是如何看待这些质疑的?光明日报特别邀请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常熟理工学院教授丁晓原,河北省作协副主席郁葱,河南文学院院长何弘三位评委进行集中回应。他们分别担任报告文学、诗歌、短篇小说组别的评委工作。
“溺爱型”教养方式影响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发展
性别角色是一个人的社会性别,分为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和未分化四类。双性化者兼具社会公认的男性正性特质和女性正性特质,其人格发展最优,人际关系最和谐,适应性最好,故应引导中国大学生向双性化性别角色方向发展。
台湾作家林清玄:从容阅读,享受读书
“在电脑快速阅读年代,应该学会从容阅读,不必像赶路那样急着把书读完。”出席本届南国书香节的台湾作家林清玄昨天上午做了《我的文学我的梦》专题讲座,并与现场逾千读者对话。
许纪霖谈应试教育:应试能力是表象,摧残尊严是实质
在国外,我会批评一些中国留学生(大多数出身于所谓“排名在华东师大”前面的大名校)只有应试本领,除了高托福成绩,缺乏专业兴趣和研究能力。而在这次反思“考研变高考、地方高校变考研基地”中,我想引起大家注意的是,那些学校出身的研究生们,从他们的素质而言,都是聪明的精英,但为什么四年的本科应试教育,将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活活糟踏成了考研机器?
高校职称评审:追求学术达标,忽视科研泡沫
几年前,他就听一位在外地高校任教的评委朋友抱怨,每年临评前,家里来客总是络绎不绝,都是全省托各种关系找上门来的,每次都是在家接待到凌晨三四点,严重影响了家人休息。“存在即合理”,在宋涛教授看来,一边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一边是对掌握生杀大权的评委缺乏监督,“如果不把偏离的评价指挥棒拨回来,丑闻的发生难以禁绝”。
学校不是监狱,别老想着改造人
哲学与心理学家弗洛姆所说:就个人而言,肉体的诞生之后,人的诞生过程仍在继续,人的整个一生不是别的而正是诞下自己的过程。这种诞生,即是指精神的发展,它是以对友爱、求知、创造等基本心理需求的满足为途径的。
国外在线社区是如何做素质教育的?
为儿童服务的在线社区DIY推出Extra Awesome俱乐部,为180个国家的35万名用户推出项目学习(PBL),每位学生每月支付9美元成为会员,学生的父母和家长就可以了解孩子们在平台上项目完成的所有进展。
杨志彬:学前教育要回归到教育本质上
孩子和孩子不一样,不能一概的说这不行,那不行,这就对,那就不对,这当中是很不一样的。而且现在一个人的成长不光光是幼儿园这几年,小学环境变了又一个发展,中学环境变了又一个发展,高中又一个发展,成长是阶梯状的,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表现,不能一锤定音。
鄢烈山:朴槿惠受惠于父母最重要的是家教
一个出身大户的母亲,教育住在总统府的三个孩子,核心价值观是,不要有优越感,不要搞特权,不要炫耀。用她时时叮嘱子女的话说:“就算父亲是总统,我们也不会有任何改变。别忘了这里只是暂时借住的地方。”
大学精神行政化,人文学科难办
这种有损人文精神的“行政化”,说到底还是西方世界早已广遭诟病的工具理性或科学理性泛滥、专制现象的一个结果。
感觉现在的大学文科,尤其是人文学科,越来越难办了。这也不是哪一个国家的难题,而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一般认为问题出在大学的“行政化”。
从“马航失联”看中国的新闻学教育
“马航失联”也许是人类航空史上最诡异的事件。几个月以来,除了搜救行动之外,一个引人关注的焦点是中国媒体在此次新闻报道中令人失望的表现——失望说得还比较客气,更严厉的批评是“完败”——当然,在分析中国媒体为何表现如此疲软时,国家实力看起来是问题的根源。新闻竞争表象下的其实是综合国力的较量。
教育家长:长江学者的另类实验
从今年3月以来,每隔几周的周末,复旦大学物理楼的会议室就会异常热闹——任教于复旦物理系的侯晓远教授在这里举办“家长会”。
前来参加免费教育研讨会的家长们,有的是孩子刚刚出生,有些却已经上初中了。每次3~4小时的研讨会,只有一个且无法终结的主题:如何教育孩子。针对家长们提出自己在育儿中的问题,侯晓远组织大家一起研讨各种可能的解决办法。
机器人进课堂:教学变得更有趣
FLL机器人大赛注重的并不是比赛成绩,而是参赛者的各项能力,这一点也与北京理工大学附小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梁潆介绍说:“我们注重学生在参赛过程中能力的提升,这包括协作能力、动手能力以及自理能力。”
科研体现能力,教学反映态度
评价研究型大学中某个教师合格不合格,当然首先看科研成果和学术潜力。一方面是因为教学绩效难以有客观公正准确的衡量指标,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科研体现能力,教学反映态度。教学是门艺术,需要漫长探索,经验积累。
美国到底有没有素质教育?
美国大多数学校,都会在自己的教学理念和宗旨上强调,他们教学的主旨是帮助学生成为“世界的好公民”。每个学校倚赖他们自己的校规来塑造学生成为他们希望的“好公民”。请注意“世界”这两个字,在“现在地球是平的”的概念下,国内的好公民已经不够用了,孩子未来的竞争者可能是地球任何角落的人,所以要训练孩子有国际观要从小做起。
暑期辅导班到底“补”了谁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给暑假经济带来了生存的土壤。而家长和学生选择假期补习,也多少显得有些无奈。其实,“补”与“不补”,家长还是应该多听听孩子的意见。有关专家建议,即使要补习,也应该根据孩子的学习情况,有侧重地进行科目的选择。
多贝网CEO陈广涛:在线教育的未来是UGC模式
陈广涛:多贝将来长远的目标是要做平台,我可能说过做淘宝那样的平台,更多的是举一个例子,让大家能更好地理解这个模式。媒体说我要做在线教育的淘宝,其实是一个误读。多贝是要做一个平台,内容不是我来生产的。如果做成的话,可能有点像豆瓣。我并不是说多贝最后会变成豆瓣那样,我认为,在国内它应该是一个独立的东西,是中国特有的东西。
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适切性
孔子说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这是德育为先、文以载道、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的特色;韩愈说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这是讲究教学民主,以为师之道建构教师尊严的特色;而如“教学有法,法无定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教学主张,则是尊重教学自由,释放教学个性的特色……我们的课程改革,是否该弘扬这样的特色?这既是教学适切,也是文化适切。
适当把握“非升即走”覆盖面,建立讲师多元化体系是关键
事件缘起于清华大学外文系两位教师未被学校续聘,因为学校与教师签订的合同中规定“就职9年未评职称的老师必须离职”,今年已到了两位老师“非升即走”的最后期限。为此,一些学生联名上书,为两位老师鸣不平。而该事件,也让“非升即走”这个高校人事制度的专有名词成为热词。
佛教在美国
在美国,佛教的教徒人数并不算多,但种类纷繁复杂,堪称“世界佛教博览会”,突出地表现在: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与南传佛教多元并存;中国、日本、韩国、越南、泰国、斯里兰卡等国的佛教组织各开道场,彼此相邻。
有“知识”不等于有“道德”,要“教书”更要“育人”
,随着教育功能的复杂化和教育研究的精致化,道德却逐渐从教育中被分离出来,并被作为独立的内容。它被视作与知识的教育、身体的教育并列,且逐渐被知识的教育所挤压,从而慢慢在教育实践中边缘化。以至于在学校教育中形成了这样一种“共识”,即有专门进行道德教育的老师,而这也就意味着其他教师只负责教书,并不具有育人的职责。
关注小学儿童的需要:教育学的视角
对小学儿童需要的认识与理解,是能否实现为每位小学生提供适合之教育的关键。小学儿童的需要有被关注的需要、常规与游戏的需要和追求人生意义的需要。小学教师应具有关注儿童需要的意识,具有关爱小学儿童的能力,读懂小学儿童的表达,切实关注儿童的需要,从而为小学生提供激活、引导、满足其需要的适合的教育。
借鉴书院教育智慧,涵养学子自主精神
书院教育是中国传统教育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学校可借鉴书院教育智慧,弘扬“门户开放”、“自由讲学”思想,培育学子质疑探究的治学精神;借鉴“定本定法”、“以友辅仁”策略,引导学子的自主研修走向有序、有效;构建丰厚、开放的学习场域与平台,使学子的自觉自砺精神趋向深入持久;呼唤非功利性评价,培育学子高远志趣与宽厚积淀,使其在自主学习中感悟学术真谛。
以文化人,化民成俗——地方性知识导入学校德育生活
当代的学校德育实效性不尽如人意,与德育历来崇尚“宏大叙事”,重视普适性,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德育外在性有关。因此,提升学校德育有效性的关键在于将学校德育生活化。近年来,广东省以地方性知识沟通国家意志与现实生活,通过生活化创新,拓展育人途径。
关于“有效教学”的另类思考
近几年来,“有效教学”这个词如同台风来袭,铺天盖地,各类教育杂志、领导与专家的报告以及日常的教学研讨中随处可见,诸如“实施有效教学,打造有效课堂”一类的口号也比比皆是。
在这些口号的风潮之中,确有一批躬身探索的实践者,但也不免有一些掺和热闹不知所之的盲从者;这些口号的风潮中还不免掺杂着一些思想的泡沫,干扰着人们的行为,甚至变味为一种学术的浮躁。
然而,学术必须是严肃的,需要不断过滤来清除泡沫与杂质才能保持清纯,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它的正能量。
史良君:论教育的本质
如果人们只是把在纸质试卷上进行着的白纸黑字的考试看作是真正严格意义上的教育考试,而将那些在伟大的现实社会中进行着的生产实践创新活动看作是一些非真正严格意义上的教育考试;素质教育是社会整体的国民素质教育,而不是仅仅停留于所谓的狭隘的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只不过是社会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而不是全部。学校后的社会化教育乃是更重要的素质教育,或者说,社会整体的国民素质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更高追求与更高境界。
MOOC——教育系统的新生
TIME杂志毫不吝啬地把2012年称为“MOOC年”——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这场从硅谷、MIT发端的在线学习浪潮,理想是“将世界上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传播到地球最偏远的角落”。免费获得全球顶尖高校明星教师的课程,甚至取得学位,并非不可能。
尹建莉:玩耍和阅读同样重要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艺术创作和欣赏的能力、娱乐的能力、有意义地利用闲暇的能力,都是公民效率的重要成分,比其他能力训练累加在一起更加重要。”他认为抑制休闲玩耍的需求是绝对错误的,会造成恶果。“没有玩耍就没有成长”。
论基础教育、素质教育与博雅教育的内在关系
长期以来,人们对基础教育的认识,主要停留在把它看成是人在特定阶段所受的教育,或者是国民教育制度在特定阶段的存在形态。面对新的社会发展需要,我们必须更新基础教育观,重新认识基础教育的地位、功能和作用。现代意义上的基础教育属于国民教育制度中的奠基性阶段,但它肇始于古希腊的博雅教育,从本质上分析,它就是素质教育。
毕唐书:向军阀致敬——民国军阀的教育情结与建树之一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这些靠枪杆子打天下的军阀当政的时期或地区,教育几乎都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和发展。这些并没有读过多少书的武夫对教育的理解和热忱,以及在教育方面的建树,都让你不得不对其刮目相看,肃然起敬。
儒家的博雅教育观念
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起源于古希腊,本义是培养通达智能的自由公民教育,从柏拉图设计的理想国模式,罗马时代兴起的自由人教育,中世纪欧洲教会学校倡导的“七艺”,近代重振百科全书式的学科教育,以及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及欧洲通识教育理念的勃兴,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传统。
功利化教育“设计”不出孩子的未来
我们常常忽视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另一面,即重视读书对人修身养性的作用。在古代中国,诗书是最重要的传家之道,世家望族的家训中随处可见对读书的强调。一个人接受教育之后,能够“兼济天下”当然最好,不行的话,也可以“独善其身”。遗憾的是,今天的我们似乎只继承了功利化的一面,却丢弃了更为重要的修身养性的一面。
中国的高等教育泡沫
1997年,中国仅有四十万高校毕业生,现在这个数字却是每年三百万。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毕业生的就业率在大幅下降。北京和上海的偏远郊区现在都挤满了半失业状态的大学生,他们通常四人合住一间简陋的小出租屋以维持生存,依靠在街头摆摊和接受父母资助来生活。
毋庸置疑,由于政府过度投资,中国正面临着高等教育泡沫。
鲁迅的教育思想
鲁迅先生的思想之深刻,文笔之犀利,行文之简练,在中国文坛至今罕有可与之比肩者。然而,除了思想、文学上的成就,先生在教育上的建树却鲜为人提及。先生自1909-1927年,期间或做教师或做教育部官员,在教育战线工作了18个春秋。18年占了他生命三分之一,虽然,时间并不能使一个人成为教育家,而先生堪称教育家,实在是他在教育观念与方法上有许多至今仍可为我们所借鉴,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的地方。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及对中国教育的反思
现实给中国的教育设置了一道复杂而严峻的课题:教育应如何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如何面对目前社会领域所出现的各种窘困和问题?因此,教育必须把自己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中,通过教育的改革实践,构筑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去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叶圣陶:教育要为全社会而设计
我与从前书房里的老先生其实是大有分别的:他们只须教学生把书读通,能够去应考试,取功名,此外没有他们的事儿;而我呢,却要使学生能做人,能做事,成为健全的公民。有一种弊病,就是学生在校里,只知道读书……换一句说,便是偏重读书,忘了人生。教育要为全社会而设计;教育决不能为挑选少数选手而设计。
杨绛先生: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7月17日,杨绛先生103岁生日。岁月难掩其风华,103年的她,在“人生的边缘”收获着更多的平静和智慧。
她是专家学者,是作家翻译家,是“最闲的妻,最才的女”。这位安静、优雅、博学的女性,有着高贵、生动而深刻的灵魂,扣动着从知识界到普通老百姓的心。
美国高等教育的迷失
随着美国大学招生人数不断上升,一本新书提出质疑:虽然越来越多年轻人得到上大学的机会,但他们真的学到东西了吗?《高等教育的迷失:学习不至上》的两位作者通过四年内对24所美国大学的2300名学生的跟踪调查,量化研究了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写作能力的提高程度,学习量以及完成的课业论文数。
对待本科教学低龄化,上海教育改革
针对国内高校普遍重科研轻教学的现状,翁铁慧表示今年上海已经开始改革,今后将要求上海所有市属高校的所有教授(科研类编制除外)必须给本科生上课,而且要上基础课,否则就不能聘任教授岗位。
在线教育革命是否能真正实现“有教无类”?
在线教育迅猛扩张,大规模公开在线课程(MOOC)颠覆课堂。从单一到多元,从封闭到开放,从批量生产到个性定制。当高等教育从传统走向互联网,我们能否实现“有教无类”的理想?
三十四年前的北大竞选——从张曼菱《北大回忆》说起
1978年到1982年就读北大中文系的张曼菱,年初出版她的《北大回忆》(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2014年1月),其中最有价值的是第三章《竞选及其细节》,她有幸赶上1980年在北大及全国许多高校举行的区级人大代表竞选,成为一生最宝贵的精神资源。难怪她会如此动情地写下这些话——“在青年人想要闯出一条新路的同时,在老体制中生活惯了的人总觉得,这是‘失控’。
家庭教学:衡量无标准,订制需统筹
目前,美国已具备成熟的家校联合机制:“在家上学”的孩子随时进入公立或私立学校继续学习,而公立学校的设施也向“在家上学”的孩子开放。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克里斯•德迪(Chris•Dede)指出,这种对接模式很有挑战,毕竟没有衡量“家教”质量的标准,孩子学业水平有很大差距。
价值观:影响学习的深层因素
在知识学习和问题解决中加入人性化因素的重要作用,并为相关具体学科的研究如英语、数学、历史等,开辟了广阔空间。通过理解人的目标和奋斗经历,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知识学习的意义,从而更好地进行学习。这表明了对目标与价值观的理解对学习者是多么重要。
港校内地招生10年
2014年,是香港高校参加全国统招、大规模在内地招生的第10个年头——这一年,香港在内地招生的院校猛扩5所,达到17所,其中一些院校的分数要求达到二本即可,一改港校以往“高高在上”的形象;招生人数突破1500人,是10年前6倍。
真正的全球第一大学回来了,玄奘母校800年后重启招生
假如有一所大学能让你骄傲地说出“玄奘是我大师兄!”,这或许比毕业于哈佛或者剑桥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而印度的那烂陀大学(Nālandā University)便是如此,虽然中文名字不太好听,但它确确实实曾是一千多年前全球高等教育当之无愧的中心,是玄奘的“母校”。
上海中小学都将配备心理辅导室,首本大学生心理教材面世
上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张海燕教授说:“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着眼于学生一生的发展,而且是一个整合的发展,其基本立足点是发展培养青年大学生的健全人格,这是核心所在。目前上海所有60多所高校按照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都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它是以帮助学生促进健全人格的培训为教学目标。因此,通过教材体现这样的教学目标,提供相应的教学内容,不仅有知识的传递,有对学生心理困扰的回应,还有对学生学习生活实践的指导。”
哈佛首位女校长毕业典礼上演讲:我们欠世界些许答案
哈佛大学第28任校长德鲁•福斯特于5月29日在学校“三百年剧院”做毕业演讲。她指出哈佛大学未来发展任重道远,“哈佛大学欠世界些许答案,些许问题,些许意义”。她认为学生在探究答案的同时也要不断产生疑问,用疑问解答另外一个疑问,这才是世界取得进步的基石所在。
《经济学人》:未来20年内,大量美国大学可能面临破产
哈佛商学院教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Clayton Christensen)认为,慕课会淘汰许多效率低下的大学,他曾在2013年预测“从现在开始的15年,美国超过一半的大学会因为破产而倒闭。”
薛巍:哲学如何切入现实
哲学论辩与政治论辩在逻辑的复杂性上存在差异。政治论辩不像学术辩论那样严谨,但政治家跟哲学家一样在逻辑上敏锐。不过哲学家们的论辩有一个优于政治家们论辩的地方。正经的哲学论辩必须在一开始全面地理解对手的立场,然后用最讲得通、最有吸引力的形式阐述这一立场。而政治家们往往不正当地攻击他们能找到的其对手的观点中最薄弱的表述方式。“如果坚持哲学家们理解和阐述对手的观点的原则,就能够极大地提高政治论辩的质量。”
《卫报》高教专栏联合主编:中国应严肃对待学术造假
马金森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同时指出,中国的科研环境并不理想,“不仅是中国,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科研项目都会遭遇行政干预……最好的结合方式是让同行评审决定是否操作大部分科研项目,完全独立于行政,政府控制部分科研项目。不过,我认为中国难以达到这种理想状态。”
“中国孩子成绩好是以心理健康为代价”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父母与家庭支援中心、临床心理学教授马修·桑德斯(Matthew Sanders)表示,两个孩子之间并无所谓的完美年龄差,差距大或小各有好处,最关键的是家长采用好的教养方式。
中国的基础教育水准真的好过英国吗?
在上海学生连续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PISA)中获得全球第一之后,60名上海数学教师即将赴英国“支教”,英国教育和儿童事务部副部长莉兹•特鲁斯日前在首届英国教育改革峰会上敲定了上海教师们的行程,就在2014年11月。
7月10日,上海市基础教育国际课程比较研究所所长、原上海中学校长唐盛昌在首届英国教育改革峰会上表示:“上海基础教育的成功因素之一是借鉴全球优秀的教育体系,比如英国教育体系中的督导和问责制度。” 为何上海基础教育的成功归功于英国,却又在成绩上将英国甩在身后。7月14日,唐盛昌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解释:“上海执行得非常有效,这是英国所不能及的。”
他认为,英国教育体系中的多元化和自主性限制了英国问责制度的落实,而中国教育体制中“集中指导下的适度自主”保障了执行力。
然而,唐盛昌仍然认为,中国在培养高潜力学生方面,和英美等国的差距很大,“对天才学生的识别和培养,是我们国家要成为强国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