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进:福特基金会能为中国教育做什么

演讲者|何进    时间 | 2011-05-14    地点 | 中山大学 教育与中国未来30人论坛2011年会现场

  

  

首先很感谢会议主办方能邀请我参加这次会议,能跟专家、学者、不同领域的人来探讨这个问题。我有一个观点,我是做教育的,但是我认为中国的教育要做好,只是靠教育界的人是不行的,必须是当不是做教育的人也来关注教育,中国的教育才能变好。

    

我今天讲三个问题。1. 福特基金会是什么?2. 福特基金会对中国的教育能做什么?3. 福特基金会是怎么做的?我想把这些讲一下。我理解很多人都想申请资金,因为大家都缺乏资源。

    

我是福特基金主管教育的项目官员,我在福特基金会已经工作了10年,除了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没有支持以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基金会都一直在支持。既然今天在座的主要从事高等教育,我就以一个高校的案例来说明我们是如何支持中国高教的。

    

福特基金会是什么?它是一个国际的民间组织,这是最简单的理解。1988 年福特基金会在北京设立了办公室。基金会的宗旨就是为了愿意创新的个人和机构提供资金解决问题。在座的人无论你是学校还是学生,都可以和你合作,只要你有创新的想法和做法。

    

基金会的钱做什么?按中国的老话说是钓鱼的,不是给鱼的。大家一听到基金会就觉得是慈善组织,其实我们做的更多是发展。我们一切工作的目的都是为了造血,增强能力。可是增强谁的能力、增强什么能力?这些我们需要探索,我会用一个案例来讲清楚。我们的目标和政府是一样的,消除贫困和不平等,实现社会公正。我们工作的地域重点在农村、西部、老少边穷地区。重点目标人群是贫困人群、女性、少数民族,及其他弱势群体。我们的目的是缩小差距,而教育是缩小差距的最好手段之一。

    

我们基金会做的事比较多,范围广,用两点来说明我们不做什么可能更方便大家理解。第一,凡是赚钱的事我们基金会都不做。第二,政府不支持的,我们也不支持,我们的目标和政府是一致的。

    

我负责的工作,主要就解决两个问题:1. 如何让更多的人能上学,2. 如何让更多的人上好学。我每天,甚至坐在这里,都会很多人跟我申请要钱。如何决定给钱不给钱?我有15个字原则,略加解释:

    

原则:“实事求是”,即求真、务实,做到相互信任;

    

标准:“创新”,寻找新的附加值,不简单重复已做过的行动;

     “可持续”,项目资金用完后,项目活动仍可持续;

     “宜推广”,他人无需项目资金就可以复制项目活动;

    

方法:“参与式”,让关键利益相关者做到全程、全时段参与,达到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结合。

    

福特基金会在教育方面的工作,以高教为例,过去的10年我们在高等教育主要做了四个方面的事情。一是针对学生特别是贫困生的项目;二是学科建设,主要是帮助中国稀缺的学科。福特刚到中国支持的是经济学和法学。后来我们转到支持社会学和人类学,我来了以后重点做妇女学、社会性别学和发展研究;第三类是学校,重点是社区学院,即中国的高职高专,还有民办大学;第四类是高等教育中的焦点、难点、热点问题的探索。

    

关于学生的项目,我一会儿用一个案例说明。这里简要介绍其他三类。学科建设,我们做了一系列项目。中国的妇女发展在世界上实践做得比较好,但是我们在理论上缺乏建树,而缺乏理论的实践很难走远,因此基金会要帮助我们的妇女在理论上逐渐梳理,形成体系。我们从支持高校开选修课、必修课,一直做到设立学士、硕士、博士学位。从北京,上海,天津,大连等几个大城市发展到全国上百所高校。我们现在的学科建设项目,在支持北师大做“发展研究”,把发展本身作为一个学科领域。针对学校我们重点支持两年、三年制的高职高专学院的发展。民办大学我们也支持。高等教育的难点、热点问题包括:高教中的公平问题、大学扩招、大学生就业与统计、院校研究、民办大学教师研究能力提升、学生贷款、还款与回收、高校扩张十年回顾等等。

    

福特基金会做事的前提是你们是主人,中国是主人,你来命题,决定做什么。怎么做由咱们商量,资金由基金会提供。

    

我再谈谈教育项目是如何开展的。我在福特基金会做的最大一个项目是高校贫困本科生能力增长,用了将近1000万美元,(但我们大部分项目的资金都是5万、10万、15万美元)。这个项目做了一期、二期、三期,是我们支持高等教育做的最大一个项目。当高教扩招之后,云南、贵州、广西很多学校,高达30%50%学生来自于贫困家庭。我们认为,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只有资助大学,帮助学校针对贫困学生的需求,满足他们的需求,这才是合适的做法。

    

以前的传统做法是对学生经济上资助,解决学费和生活费。但实际上,学生们的需求是多样的,像广西师大、云南师大、贵州师大,少数民族多、女生多、贫困生多。他们有学习上的需求,如计算机,许多上大学的人学习并不差,可是他们从老少边穷地方来,英语和计算机方面比较弱,这不是给钱可以解决的,我们跟惠普公司联系,我去哪儿的学校做,他们就哪儿免费提供一整套教学设备,装上一个计算机室。这些学生还有心理需求,由于贫困,特别是他们到了城市以后,和别人说话口音不一样、穿衣不一样、生活习惯不一样,有可能产生心理的问题。另外他们还有就业需求、课外活动需求和生活需求。

    

我们针对这些需求要学校做什么?讲两个故事,一个是如何解决心理太弱的问题。我们在贵州师大做了这样一个项目,我们不给学生钱,但针对他们需求提供帮助。他们的生活费没有怎么办?我们不给钱又能做什么?

    

家教是师大的特色优势。但农村孩子到城市家庭不知道怎么做家教,有的连怎么跟家长打招呼都不会。我们提供培训,家教前有培训、中间也有培训,你为他们提供培训,他就可以做家教。同时,贵阳市有双职工下岗工人的孩子,他们有补习的需求,但家庭出不起钱,我们找到这样的家庭让农村来的学生去做。有一个学生做了家教以后写了日记,还在师大发表了。他说“我在这个家里面看到了城市有比我农村还贫困的人。这个家贫困到什么地步?那个家长让我吃一顿饭,我都不好意思吃。但是我通过帮助他们的孩子,确实感觉到我在这儿不是弱者,我也能帮助人,我在帮助人的过程中增长了能力。”最让我感动的是,这个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感觉到了幸福,感觉到自己能力增强。这个家教费用由我们来支付,每个小时510块钱。

    

还有一个广西师大的例子,是贫困生如何通过拓展课外活动满足生活需求的。许多贫困生不愿意参加课外活动,因为他没钱,而课外活动是有花费的。他们越不参加就越把自己流离于群体之外,不利于成长。但怎么样才能让他们参加?广西师大有一个农村来的孩子,他有一个爱好,对建筑感兴趣。他看见食堂用一次性筷子,就组织同学把筷子收集起来,洗干净,做了很多的少数民族的民居模型,然后拿出去卖。利用自己的爱好,发挥特长,解决了生活费。在云南师大也有这样一个学生群体,是生命科学学院的。他们学习了马铃薯快速繁殖,计划假期到农村举办培训活动,需要3000块钱。我们的“游戏规则”是,3000块钱你先找1500元,我们就配给你1500元。这个小组10个人,假期开始先打工挣到1500元,我们给他配1500元。他们去了两个县,给农民培训以后,回来的感悟是将来不愁找不到工作,因为他们增长了能力。

    

除了钱不给个人给学校之外,我们还有两点做法与传统不一样。传统做法是把钱给个人,完成学业,拿到学位、毕业证书,而我们认为,在这个过程中不光个人要学习,能力要增长,更重要的是“人人能力”,即团队合作的能力。我们强调的大家共同进步。社会将来的发展所有的事都是要靠团队去做,而团队精神是培养出来的,不是靠个人,自生自灭的。以上的例子说明他们在活动的过程中体现了团队能力的增长。还有一个是“人地能力”要增长。所谓“人地”即个人和家乡的关系。过去是“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认爹和娘”,现在不认爹娘的少了,但“四年不愿回家乡”。感恩也是需要培养的,不要等到将来成了邵逸夫、李嘉诚再去感恩。怎么样能够利用学生们在学校期间所学的东西,培养自己感恩的心和感恩的行,回报于家乡或者回报于社会,这是最重要的。尽管在项目的一期我们做的这些事情都很好,二期、三期我们仍然加了很多创新的活动。

    

中国发展到现在,不再是缺钱的问题。尽管钱仍然很缺,我觉得中国重要的是钱花得好不好的问题。我很认同昨天张民选教授讲的,你可以批判,你也可以呼吁、建言,重要的是一边说一边要做。光说的人我们支持的很少,光做得人我们支持了一些。我们主要支持的是那些又说又做的人。我们的贫困本科生能力增长项目在一期做了3个省、8个学校,二期做了5个省、10个学校,我们资金支持的是这些学校,可是受益的是更多的学生。

    

最后告诉大家一个信息,我在北京组织一个捐助机构的圆桌会。一些中国和外国的基金会每个月最后一个星期五都聚在一起探讨中国教育的问题,他们最大的困扰之一就是每年花不出去钱。你们不要笑,因为这确实是个问题。每个基金会的理念不同,福特基金会的理念就是支持创新的事情。每个基金会的理念和目标不一样,花钱的难度并不比挣钱低,特别是你花的是别人的钱的时候,有一个责任在里面,就更难了。我们欢迎你来找我们,不过你们是主人,我们是辅,是帮忙的。北京很多基金会都来找我们,和我们探讨。

    

我已经做了20多年和社会发展相关的项目。我的体会是,项目的资金,花的这个钱不是重要的,项目只是个载体,是个器物;重要的是项目里面的人,是那个规章制度,是那个文化的增长和变化。

    

谢谢大家!

 

何进:福特基金会高级教育项目官员,博士

  

提交评论

你必须 登录 以便提交评论

关于我们

醒客教育思想网由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题写站名,并得到茅于轼、张曙光、雷颐、汪丁丁、丁学良等国内知名思想界人士的支持,是一个传播国内外最新教育思想、观念资讯与新知的公益性网站。

联系我们

E-mail:edu.thinker@hotmail.com

微信公众号:eduthinkers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eduthinkers

醒客教育思想网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8113215号

             

Designed by 广州醒客

Powered by WordPress

// www.eduthink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