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纪梅:转型中国与大学生的转型

演讲者|夏纪梅     时间 | 2011-05-14    地点 | 中山大学 教育与中国未来30人论坛2011年会现场

     

    

尊敬的各位专家、来宾以及各位在座的与会者,非常荣幸有这个机会参加这样一个论坛。

    

这个论坛的基调和目的是反思与改革,攻坚与突围,交锋与贡献,启蒙与振兴,通过教育改革,达到为人类文明走向美好未来之终极目标。

 

大学和高等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落实到人才培养,教育改革最终也是要造福学生。我本人经过再三慎思,觉得还是少不了先从批判反思开始。我主要讲教育的转型、教学的创新和人才的培养问题。由于本人对学生爱之深,自然会痛之切,所以我谈到大学的现状可能有一些丑话,不好听,但目的是想摆出问题,直面问题,寻求解决问题,应对问题,而不是全盘否定。希望在座的学生身份的听了不要反感。昨天周洪宇教授提到“第三种教育学形态”,即“涉及客观存在的、支配日常行为起主导作用的、对惯习改变为目的的民间教育学形态”。我想我所谈的属于这种教育学形态。

    

首先是反思问题。中国是世界上博士最多的国家,却又是大学毕业生获“诺贝尔奖”为零的国家;是世界上出国留学生最多的大国,却又是接受外国来华攻读专业留学生的非热门国家。所以,可以说,中国是教育大国,但还不是教育强国。我国基础教育累死人,高等教育闲死人,这种状况和美国相比,正好相反。所以中山大学率先在国内提出“基础教育要减负,高等教育要增负”。

    

先谈一谈研究生。现在很多研究生只有本科生的水平,成为不会研究的研究生,原因很多来自他们本科毕业缺乏就业竞争能力,通过考研延缓就业而已。他们中也有因为会考试的、读死书的考上了研究生,并不是喜欢研究、为做研究、想做研究、善作研究的人考上研究生。我国一位著名的博士生导师在大会上公开诉苦说过,他最不想招直升的研究生,但是没有办法,因为他们考试高分,要公平录取,可是招来的往往毫无研究水平和成果可言。我们还有另一位著名的博士生导师,也在公开场合诉苦过,指导那些没有研究料子的研究生,导师和他们是“一根藤上的两个苦瓜”。

    

再看一看本科生。本科生很多是中学生的方法、小学生的习惯,幼儿园的脾气。大学生不是在读大学,是在读“高四”,在经历“后中学”阶段的“四找”:第一年找感觉,第二年找对象,第三年找外快,第四年找工作,结果都是瞎找!找来找去,没有找到大学应该获得的真才实料。大学生从中学的严管和管严,死学狠学,到大学的无管和自管,懒学不学的状况比较常见的有:自我放假,自我过节,日夜颠倒,逃课旷课、人在课堂心不在。有一所地方大学的大一新生编了关于中学和大学的区别的段子:教师一堂课讲不完一页的是中学,一堂课讲十几页的是大学;下课最先走的是大学老师,最后走的是中学老师;对课后提问鼓励欣赏的是中学老师,不耐烦的是大学老师;一个课室找不到一个玩手机的是中学,全班找不到一个不玩手机的是大学……。大学里基础学科课程和作业压死人,某些应用学科或者文科爽死人的差别状况也很常见。

    

还有很多令人堪忧的现象,一些高校的教师教学水平、教学设备还不如优秀的中学。现在的大学城以及异地校区的学生,既像圈养的鸡,又像放养的羊。他们四年所在的地方是没有老师只有保安和清洁工的校园,没有社会人际只有学生同学关系的校园,只有知识概念没有技能的应用和智慧的检验的校园。课堂只有老师来去匆匆的讲解,没有学生的作为机会和才华表现。因此,这样办大学是不是有问题?

    

我认为,中国大学的人才创新培养还大有挖掘空间。我所关心的是大学生创新,到底大学生创新为什么,靠什么,做什么,做得怎么样?大学生首先要有大视野、大胸怀、大境界、大学识、大思维、大智慧。这些不是靠传统陈旧的教学方法、一成不变的课堂形态、放任自流的课外状态、学生只会听课、读书、作业、考试就能得到的。哥伦比亚大学提出要让每一个毕业的学生成为有智慧的人。当有一个学生状告学校,“我毕业了但我没有获得智慧”时,你们猜一下,他是胜诉还是败诉?败诉。因为校方的回答是“智慧不是在课堂靠老师讲、靠做作业、靠考试,而是要靠自己去体验,去实践,去感悟而得来的”。

    

现在是翻开历史长卷新一页的时候了。我们不妨将传统与现代的教师和学生角色功能比较一下,看一看从根本上全方位的转型,教师和学生的行为变化是什么。我认为,要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负责”转为“让学生为自己的学习负责”;从考核评价学生“已知”的知识转为考核评价学生“应用已知去探索未知从而创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如冯增俊教授昨天所说的,“现代化教育就是未知的教育,就是未来人才的教育”。

     

昨天周洪宇教授推介的新词unlearning 和我发现当代国际提倡的 out of the box,都是指创新需要跳出旧框框,打破旧习惯。哈佛大学近20年来在世界上已经领头推行了“problem-based难题法、任务型task-based、探寻法inquiry-based、项目型project、业绩化performance、知识共建constructive;体现 learning by doing做中学; learning to learn/ learning to know学会学, learning to do学会做事, learning to be学会做人, 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学会与人相处; holistic development全人发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可持续发展, life-long development终生发展; personal capabilities个人的能力, interpersonal capabilities人际能力, informational capabilities信息能力(多媒介信息时代), communicative capabilities跨文化交际能力(多元文化时代), multi-intelligent capabilities多元认知/多智能, vocational capabilities职场能力, academic capabilities 学术能力”等等这些现代教育理念支撑的教学法教学和形成性评价考核,促使、保障、推广、实施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

    

学习是什么?学习是发现。发现什么?就是在做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缺失什么,需要补什么,然后由学生自己自觉自愿地、主动地、内趋的、有明确具体目的地去“输入”,变“外输”为“内输”,变“老师你输入”为“学生我输入”,从而从“课堂人、学校人”变成“社会人,职场人”,达到“全人发展”。世界五百强招聘人的所有标准都在这里(PPT,略),我们为什么不在高等教育期间就培养他们作好准备呢?

    

关于“生本理论”,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把课堂和学习权力还给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这个“学习效能试验结果”(PPT“学习效能金字塔图”,略)是1995年美国做的实验,证明“听讲座”是学习效能最低的。而“实践、讨论、教会别人”才是学习效能最大的表现。这些都需要学生自己做学习的主人,自己去实现目标。1997年,英国考文垂大学的校长就亲自为每个大学毕业生开设了必修课,面向人才职场能力培养,归纳为“个人能力、人际能力、职业能力、信息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六大块几十种技能。

    

世界著名文学家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互相交换,手里还是一个苹果。可是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我们的思想一交换,就会产生出无数个思想”。就像我们这样的论坛,就是思想观点交流交锋的机会和场所。我们要让我们的书本飞起来,不要读死书,更不要教死书。

 

 

现场问答

     

听众:我在夏教授的演讲当中有一点不太认同,您觉得大学就是一个给予学生大思维、大智慧的地方,可是我觉得大学按照目前的现状来看,它应该是一个给予大学生以获取智慧的方法的地方。像陶行知先生早期的名字“陶知行”,他认为先知而后行,后来改为“陶行知”,先行后知。大学里面能够真正让学生有“行”的机会非常少,必须是到社会上以后才能真正有这个“行”的机会。我认为,在大学里面,能够让学生获得大思维、大智慧是非常难的。说一句不好听的,大学老师本身都没有大思维、大智慧,学生怎么有大思维、大智慧?谢谢!

    

夏纪梅:我觉得你的“不认同”很奇怪,其实我讲的就是这个。达尔文也讲过,“最有效的知识就是关于方法的知识”。你认为学生在学校里很难“行”,所以要转型、改革、创新。你认为大学教师没有大思维、大智慧,所以大学教师也要改革创新。

 

夏纪梅:中山大学教授

 

提交评论

你必须 登录 以便提交评论

关于我们

醒客教育思想网由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题写站名,并得到茅于轼、张曙光、雷颐、汪丁丁、丁学良等国内知名思想界人士的支持,是一个传播国内外最新教育思想、观念资讯与新知的公益性网站。

联系我们

E-mail:edu.thinker@hotmail.com

微信公众号:eduthinkers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eduthinkers

醒客教育思想网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8113215号

             

Designed by 广州醒客

Powered by WordPress

// www.eduthink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