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时见:大学个性化人才培养及其实现途径

演讲者|陈时见    时间 | 2011-05-13    地点 | 中山大学 教育与中国未来30人论坛2011年会现场

  

 

感谢论坛组委会的邀请,让我有这个机会聆听各位专家富有智慧和专业的声音。我今天报告的题目是《大学个性化人才培养及其实现途径》。

    

我主要谈三个要点。第一个是大学个性化人才培养的现实背景。为什么今天要提出大学个性化人才培养?因为我们国家教育改革需要在多样化和个性化培养方面取得突破。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我觉得我们的教育质量才能真正得到保障。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了,我们所说的教育质量还是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不可能得到真正的提高。第二个是个性化人才培养的实现途径,也就是通过哪些主要的路径、方式和策略才能实现大学的个性化人才培养。第三个是关于大学个性化人才培养的基本保障。

    

当前大学教学改革中,要着重解决好人才培养的两个突出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培养模式单一化。现在,中国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确实存在倾同性和单一化的现象,全国有上千所本科院校,大家都参照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模式设计培养体系,同一所学校,即使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专业,各个专业的培养模式基本相同。人们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往往是看看别的大学是怎么制定的,然后搬过来稍加修改就成为了自己的培养方案。这样制定出来的培养模式,既不符合不同大学的培养定位,也与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形成矛盾。第二个问题是教学模式知识化。今天的大学课堂里,80%甚至90%的教师主要是采用讲授式的教学方法,这也反映出教学模式的单一化。普遍采用的知识传授方法,与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形成矛盾。因为这种教学方法虽然能够教给学生系统牢固的专业知识,但容易导致学生缺少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下面我主要谈谈大学个性化人才培养的实现途径。

  

首先是构建多样化培养体系,实行分类培养。这些年来,很多学校都在进行有效的探索,根据自己不同的学校类型来规划人才培养体系。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要根据学校的层次特征和类型特征,结合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要,制定培养体系,这是学校层面要考虑的问题。然后就是学院发展类型。现在,大学中的学院也比较多,而且类型也不相同。有些学院已经实现了研究型,教师中博士比例达到80%以上,教师的科研项目也比较多,学院还有不同层次的重点实验室、综合实验室,这样的学院就应当充分利用学术资源为本科人才培养服务,就应当探索研究型学院的培养模式。此外,还有专业发展类型,工科和理科相差很远,文科和理科也有不同,不能都让学生整天呆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而是应当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以及社会相关行业对人才需求的规格,制定适宜的培养体系。比如,理科应该开设大量的开放实验课程,文科应该开设大量自主阅读课程,工科应该开设大量自主实训课程。最后还有一个培养目标类型。我们可以把人才培养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学术型人才的培养,本科毕业以后主要从事学术发展或者发挥学术资源优势。二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学生毕业后没想着要考研究生,就是直接参加工作,那么,他们更需要在知识应用能力方面有扎实的基础,更需要在实践能力方面有好的表现。三是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学生毕业后既不考研究生,也不找单位去就业,而是自己直接创业。

    

二是建立分级管理体系,实行管理重心下移。首先政府部门要实行宏观管理,提供指导意见,把人才培养的主体交给大学。从大学内部的角度上看,大学也应该把管理中心下移,实际上学院是人才培养的主体,因为学院才能很好地把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同社会对相关人才的需求很好地结合起来。所以,大学应当充分发挥学院在教学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突出学院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地位。

  

三是建立结构化的课程体系,整合基础、专业与个性发展的关系。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要思考如何把综合教育的课程体系、专业发展教育的课程体系和个性发展教育的课程体系进行有效的整合。我们在西南大学这次的教学改革中,就直接把个性化教育作为一个课程模块纳入到本科生的培养体系当中。这样一种整合最终实现的目标是什么?就是要实现综合教育、专业教育与个性教育的有机结合,使我们的学生进入大学以后首先是基于综合,不要形成一提到专业就马上就开设狭窄的专业课,开得越来越多,结果把学生的综合基础给丢掉了,所以,大学生首先是基于综合,在综合基础教育的基础上,又要立于专业,突出学生在专业发展中优势。但仅有综合基础教育和专业发展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大学还必须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条件和发展空间,让学生最终实现个性化发展。比如,同一专业的学生,在毕业论文方面也可以有不同的要求,有些学生可以写毕业论文,有些学生可以写调查报告,有些学生可以写教学案例,有些学生可以提供毕业设计,还有些学生可以提供毕业作品,让不同类型的学生有相应的选择,让不同发展类型的学生都能得到鼓励。

  

四是改革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推进自主型学习。通过研究型的教学模式和自主型的学习模式,建立教师知识讲授与学习自主学习的良性互动,建立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有机联系,促进学生知识接受、知识应用、知识创新的整体发展。教学模式的改革应当贯穿所有的专业,落实到所有的教学环节中。比如,我们推行了零课时制教学模式,即老师承担了54个学时的教学任务,但从来都不“上课”,而是制定教学方案,规定学生每周阅读的内容和训练的主题,然后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阅读相关文献和同学间相互讨论,学生每周向老师提供作业,老师通过学生提交的作业了解到学生的学习进程和学习效果,同时老师对学生的学习作业给予相应的指导,这种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益。老师讲授少了,但学生学习的东西多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要实现大学个性化人才培养,还离不开一些基本的保障。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从知识学习本位走向学生发展本位。要真正把学生发展放到人才培养的首位,并根据学生发展规划培养体系,根据学生发展实际选择课程内容,根据学生发展实际制定培养方案。此外要改革单一化的管理与评价模式。强调社会参与,转变管理职能,改革评价模式,为大学个性化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改革空间。

    

谢谢大家!

  

  

现场问答

  

听众:我们单位需要大批量的新型教师,西南大学是不是可以为企业培养我们所需要的教师?如果可以的话,现在西南大学是不是可以派老师进驻到我们学校来,构建我们所需要的课程体系。如果能够这样做的话,我们单位需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陈时见:今天的大学,不仅要进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还要承担社会服务的使命。所以,大学本来就应当建立与社会的联系。比如,我们西南大学就在西南地区建立了8个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和40个示范性基地,我们把这些示范基地连成一个共同体,实行资源共建共享。我们可以把学生送到他们那里从事教育实习、教育研究,相应地,我们也为基地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培训和发展机会。有了这样一个共同体,就能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共同解决现实中的一些问题。但进行这样的合作,关键是机制。你说的这个事情是完全可以做的,是没有问题的,但需要讨论如何建立一个协调机制和运行机制。

 

陈时见:西南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提交评论

你必须 登录 以便提交评论

关于我们

醒客教育思想网由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题写站名,并得到茅于轼、张曙光、雷颐、汪丁丁、丁学良等国内知名思想界人士的支持,是一个传播国内外最新教育思想、观念资讯与新知的公益性网站。

联系我们

E-mail:edu.thinker@hotmail.com

微信公众号:eduthinkers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eduthinkers

醒客教育思想网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8113215号

             

Designed by 广州醒客

Powered by WordPress

// www.eduthink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