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者|胡建华 时间 | 2011-05-13 地点 | 中山大学 教育与中国未来30人论坛2011年会现场
尊敬的主持人、各位来宾下午好!感谢有这样的机会在这个有一定影响的论坛上发言。
从上午到现在各位专家的发言来看,大家谈的很多问题是围绕中国教育究竟应该如何发展,这是教育政策制定者、教育研究者、教育实践者所共同关心的。去年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所要回答的也是中国教育在未来的10年间如何发展。考虑中国教育如何发展,有多种途径、多种角度,我今天想从平衡的视角谈一下个人的一点思考。
开始考虑的题目是《找回平衡:思考中国教育发展的一种视角》。找回平衡的言下之意是我们过去有过平衡的阶段,现在失去了平衡,所以要找回平衡。可是仔细思量,过去有过平衡的阶段吗?我个人以为,1949年以来,我们始终处在一种不平衡的状态,因此用“找到平衡”这样一种表述也许更加适合一些。
20世纪80年代以来,毫无疑问国家的改革与发展为教育带来了深刻而广泛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数量、结构、水平等方面。
以高等教育的发展为例,可以看到下表(略)所显示的变化。这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数量从1978年到2007年的发展曲线图。特别是在1999年以后,数量上的变化十分惊人,这种变化可以说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所没有的。
从结构上来看,有什么样的变化呢?从1978年到2007年,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在校生数,总的来讲,研究生所占的比重在逐渐增加,2007年已经接近整个高等教育在校生数的10%。专科生和本科生的比例在此消彼长的变化中,从最近几年来看,2002年以后专科生的比例趋于增加。
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具有什么样的特征,也许我们做一个比较,会看得更加清楚一些。以日本为例,日本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的比例状况如下表所示(略)。专科生从1990年以后逐渐减少,研究生比例不断增加,本科生是层次结构中最多的一部分。这样一种层次结构我们可以称之为橄榄球型,中间大,两头小。
从以上几个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高等教育数量、结构都在发生很大的变化。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还面临着许多问题,有些问题是教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产生的,还有一些问题可能是因为教育失去了自我而产生的。有这样的说法,学生不像学生,教师不像教师,学校不像学校,教育失去了自我。在这些问题中间,我觉得教育的失衡或者说失衡的教育,也许是最为主要的。
教育的失衡表现在很多方面。我们要找到平衡,必须弄清楚失衡在哪里?
首先,在人与才这两者之间失去了平衡,见才不见人,重才不重人。这个问题反映出我们国家长期以来制定教育目的依据的是一种以社会本位为主的价值观,教育更多地强调它为社会服务的一面。大家知道许多教育学的著作在开篇都谈到教育有两大规律,即促进人的发展与促进社会的发展。而促进社会的发展是要通过促进人的发展来实现的,因为教育直接作用于人。可是长期以来,教育目的也好、教育方针也好,强调的是才,恰恰忽视了人。我们更多地强调教育要为社会服务,教育要为国家培养接班人,忽视了教育直接面对的对象——学生作为人的发展。强调教育是为未来做准备的,忽视了教育是学生现在的生活过程、生长过程,这个过程我们应该怎么样更加注重,这是第一方面的不平衡。
第二方面,教养与知识这两者不太平衡,见知识不见教养,重知识忽视教养。现在学生学的知识越来越多,可是教养水平并没有随着知识的增加而获得提高。按照通常的理解,知识丰富的人教养程度水平应该比较高,这两者之间应该有一种相关性。可实际上在我们的教育中,往往知识得到十分重视,而教养却有所忽视。例子是非常多的,这个问题不仅在大学阶段,实际上很多是从小学阶段就开始了。
教养的涵盖面非常广,比如说前几年大家用得非常广的一个例子,中国的学生和日本的学生到大草原去进行野外活动,体现出不少方面的差别。例如,日本的学生把自己产生的垃圾全部装在包里面带回去,而中国的学生可能垃圾就随处扔了,以为这不是教室不用讲究。这种看似简单、细小的问题恰恰反映的是学校教养教育的缺失。
近年来的日本大学课程改革十分重视教养教育。例如,名古屋大学2003年的课程设置调整,开设了全校教养课程,理科教养课程和文科教养课程,教养课程成为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教养教育在不同层次的学校、其主要内容肯定是有所区别的。
教育失衡的第三方面是在公益与功利之间,忽视公益,追求功利,出现了教育的经济化现象。失衡的第四个方面,即在学术与行政之间,表现为学术的行政化和学校的行政化。
教育失衡的原因是什么呢?首先在观念上,什么是教育,如何办学校,这样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有偏差。其次在制度上,政府的行政权力过大,以学校为本的治理结构还没有形成。此外,社会的失衡是教育失衡的外部影响因素。教育的功能之一是缩小社会差别,也可以称之为平衡的作用。教育若要发挥社会平衡的作用,首先必须实现自身的平衡。
现场问答
吴华:刚才讲的失衡问题是最近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大家一直讨论的问题,有两种解决方法:一种是扬汤止沸,一种是釜底抽薪。对这样的一些问题,你认为按前一种办法怎么做,按后一种办法怎么做,以及做这件事情解决问题的前景您有什么样的判断?
胡建华:研究者往往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当然也要考虑。首先,这个失衡现象的产生不是短期内产生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有些问题也许是我们社会转型中所发生的,因此解决起来肯定不是一下子就可以解决的。您说的扬汤止沸也好,釜底抽薪也好,这是一个形象的说法,我觉得这个需要综合治理,需要社会、政府、学校共同综合治理。失衡的方面有很多,比如学术与行政的问题,实际上建国以后这个问题就存在了。“文化大革命”以前,高校全部都是行政权力,当时学术权力这个词都没有,80年代中期王承绪翻译著作《学术权力》之后大家逐渐谈论这个问题。而且这个形成是一个尝试过程,你想一下子解决,我们的纲要也说了,大学也要“去行政化”,说是很容易,可是“去行政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学校各方面一起去做。我觉得这里面起主要作用的是政府。
胡建华: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