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弘 发表时间|2011-09-04 来源|《新京报》
中小学乃至大学的语文教育,一直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2009年,上海作家叶开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语文教学与研究》教师版上,一口气写了12篇专栏文章,对语文教材和语文教育的现状进行批判。去年,浙江语文老师蔡朝阳与郭初阳、吕栋等20余位中小学语文老师成立“第一线教育研究小组”,对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些篇目多方质疑,并推出了《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一书。而近年来,中国文化界、出版界和学术界出现的“民国热”,从民国时期的学术大师、知识分子、作家、报人的事迹,开始向小学语文课本,小学生作文和小学生读物领域蔓延。今年,民国小学生语文课本和读物的出版,更是达到了一个高潮。
近年来的民国语文出版热
三类民国语文读物带热市场
今年一月,邓康延主编的《老课本,新阅读》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由此,民国语文的出版序幕被拉开。中国青年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华书局竞相推出民国语文课本,而海豚出版社出版的“幼童文库”,将于近日上市。
目前,市面上出版的小学生民国语文类出版物,基本可分三种:民国小学生语文课本,民国小学生作文和民国儿童读物。
在民国语文方面,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了开明书店民国时期出版的系列语文课本。这套教材共计三套,每套四册,分别是《开明幼童国语读本》《开明儿童国语读本》以及《开明少年国语读本》。这三套书由叶圣陶编写,丰子恺插图,共440篇课文。该社称,这三套书仅为“老开明国语读本全系列”中的一部分,另有中学版、函授班,文言文、白话文读本将陆续出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的《民国语文》,分为“初小选粹卷”和“高小选粹卷”两本。选编者胡足青从三十多种版本的民国语文教材中选出了其中的精华文章,汇编成书。
而中华书局则出版了闫苹主编的《民国经典国语课》。本书的选文全部来源于20世纪上半叶的小学语文教科书,这些教科书蕴含了当时一批知名的学者和教育家的教育智慧和教育责任感。而选编者又从这上百套教材里面精选了三百多篇课文,编成了这套书。所选课文今天看来依然可爱和有趣。本书另一个特别之处还在于,选文按照主题分成若干单元,每个单元前设阅读导语,阅读完后还有一段“写给孩子的话”。这段话用一种轻松交流的形式烘托单元主旨,让孩子养成读书后思考的习惯,也方便家长和孩子的阅读交流。
而由北京磨铁图书公司策划,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两卷本《民国小学生作文》也于近日面世。本书系从民国时期的各种优秀作文图书中精选而成。据悉,磨铁还将出版相关读物。
《民国小学生作文》荟萃了民国时期出版的大量优秀小学生作文,有上海三民图书公司印行的《初级模范作文》、上海春明书店印行的《高级模范作文》、上海春江书局印行的《新编小学模范作文》等。本书精选了三百多篇优秀小学生作文,并配有精美木刻、石印插图一百多幅。以内容和体裁分为看图、写人、写物等类别;编辑顺序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适当的生字词注释,阅读起来轻松易懂。书中所选作文,以作者的教育程度和年龄来说,这些作文达到了很高的写作水平。
此外,董志渊、潘筱兰还主编了《老作文·新阅读:民国小学生作文》(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吴继铨、瞿世镇也主编了《民国小学生作文》(九州出版社)。
民国小学生读物方面,海豚出版社推出的“幼童文库”将于近日上市。该社社长俞晓群称,该书是以民国时期上海商务版的“幼童文库”为蓝本重新进行修订和设计的。上世纪30年代,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工程浩大的“幼童文库”,另外还出版了“小学生文库”和“中学生文库”。海豚版的“幼童文库”是将原书的4册合为一册,把原书中的40册改编为10册,分为自然、故事和社会等三大系列。首批10本。下一步,该社还将操作“小学生文库”等。
溯源民国语文热
对于中国文化现实的反思
在海豚出版社社长俞晓群看来,民国热和民国语文热有其历史原因。他说,目前出现的“民国热”,背景正是人们对于近60年中国文化现实的反思。其实早在上世纪90年代,人们就开始注意到我们对于民国时期的文化认识不足。本世纪初,《开明课本》等民国教材的推出,使人们对于民国文化的认识,由形而上的思考,开始转入形而下的实践。
俞晓群认为,这一次“民国热”,有着更多的现实意义,它不但是一种文化进步,也是一种社会进步。
现在任职于某出版社的诗人西渡,因为孩子上学的原因,对于小学语文也非常关注。在他看来,民国的教材在语言上更考究,从文章上看,更儒雅,更从容。
西渡称,“我们现在使用的语言一般来说节奏比较快,有点急速,而且表达都很直接,比较亲切。民国的时候文言和白话并存,大部分对教材的编者本身的文学修养是很高的,同时,他们又是白话的推动者。所以,他们在推广白话的时候没有像我们这么白,我们现在的白话没有那种含蓄的内蕴,我觉得这个可能是一个比较大的差别。”
理解语言的变迁
民国语文与现代语文的差异
和俞晓群不同,西渡从语言的角度,注意到了另一个传统。“从语言上说,我们现在的语言,首先和五四以来的传统有关系,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传统——就是延安。延安的白话是赵树理这些底层作家最先使用的,语言更接近底层民众,它和知识分子的语言差别比较大。大陆的语言受到延安传统的影响。所以,现在大陆和台湾使用的语言其实有很大的差别。
西渡称,“现在回头去看民国语文,觉得确实也还是非常宝贵的一个资源。好像我们自己渐行渐远,忘了我们的出发点,民国语文当中的很多优点,我们自己丢掉了,需要重新去发现它,重新去认识它。对于我们现在教材的编写或者儿童读物的出版,我觉得都有价值。但是也不是说,我们完全要走回头路,这也是走不通的,我们本身的语言,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我觉得,我们可以吸收民国语文的一些因素,不仅包括教材的篇目选择,还有一些具体的处理,叶圣陶、胡适和蔡元培等人编写的一些东西,现在还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语文研究专家王林认为,民国时期的语文,最重要的特质是它的儿童性非常充沛,也非常尊重孩子们的想法。其次,它对自己民族传统文化抱有扬弃的态度。从五四时期,我们对传统文化经常说“不”,当时反驳国文教材是文言文,在1911年以前的教材是文言文,在1911年之后有一些教材已经开始有白话文出现,但是你可以发现,在那个教材中,有很多地方是对一些传统的篇章进行一些白话文的处理,处理得好不好是另一回事。
王林称,“其实最让我感动的还不是儿童性和它对传统文化的态度这两个方面,我自己读了很多民国时期的语文教材,觉得它里面有一种非常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在。我感觉那个时候的人精力充沛,活力四射,很有政治理想,可能因为那个时候中国是弱势的国家,需要通过教育来改变国家的命运,所以赋予了很多的想法在教材里面,但是它和儿童性并不是背道而驰的,而是以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来讲述的爱国主义。”
当前教育的借鉴
从民国语文中学儒雅
俞晓群觉得,重温民国,首先是为了弥合一段历史的文化断层。它的大背景是在大历史视角中,“我们仍然处在五四时代”,即使战乱频仍、社会动荡,都没能改变这样的历史与现实的状况。
俞晓群认为民国时期许多人物的创作,实际上已经达到很高的文化水准。比如图画书,在民国时期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像日本人松居直先生在他的《我的图画书论》序中即写道:“中国儿童书的出版在20年代就达到了相当高的国际水平,然而30年代以后却由于我国的侵略战争蒙受了毁灭性的打击,发展受到阻碍。”
俞晓群说,从浩如烟海的民国典籍中选书,也要多一点研究,多一点经典意识。比如,我们选择出版“幼童文库”就找到了三点依据,一是名社,商务印书馆;二是名编,王云五先生;三是名著,王云五先生说,他一生中编辑了三套重要的文库,即“万有文库”、“幼童文库”和“小学生文库”,可见其地位之高。还有,王云五先生在评出30种最有创意的图书中,也包括“幼童文库”。另外,重印“小学生文库”的工作,我们也在进行之中了。
俞晓群认为,在技术层面上,我们也会考虑到三个变迁:一是文字的变迁,重点研究汉字简化的因素;二是语言的变迁,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尤其是白话文的兴起与流变;三是社会生活的变迁。所以,我们这次重印的重点集中在图画书上,正是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才做出的决断。
西渡认为,从语言上说,我们从小要学习民国语文的儒雅,以及节奏上的从容。“其实语言教育的是人,我们实际是语言所熏陶出来的,我们的语言急促,我们的语言浅白,其实会影响到我们为人处世上,我们行为方式都受语言的影响。”
西渡说,“网上有人说,民国有些几岁的孩子作文写得多好,我们现在的孩子写得都不好。我觉得,不应该这么看,他们有当时的语言环境,语言条件。刚才我说,那时的孩子可能写得比我们优雅从容,但是有些网上说的好作文,也是当时的一个模式。我觉得,所有这种模式都应该打破,让孩子去发现他自己的那种(表达方式),他有自己的观察,有自己的感情,有自己的想法,鼓励孩子的个性在作文上得到表现,这个是最重要的。现在恰恰是作文上完全是你不能有个性,你有个性你就得不了分,这个我觉得非常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