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北师大脑科学教授薛贵:不提升孩子大脑的学习力,很容易陷入“低效鸡娃”

采访者 | 周滢滢   受访者 | 薛贵    发表时间 | 20240923   来源 | 外滩教育

   

 

鸡娃和内卷的大环境下,为什么,有的孩子在抢跑中赢得先机,却后劲不足?那些随着课业难度加大,慢慢显示出优势的孩子,究竟是什么原因?下文中,北师大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薛贵,启发我们从脑科学角度,看待孩子的学习和教育问题。

 

 

文丨周滢滢    编丨Jennifer

 

刚开学,就有不少家长担心,孩子会不会在新学期掉队,尤其是那些升入高年级、面临学业强度陡增的家庭;

还有一些父母会发现,哪怕从小开始补课,金钱和时间都没少花,为什么孩子并没有出现“黑马逆袭”,反而越来越力不从心?

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那些耐鸡的娃,或者天生学霸,究竟是抽中了什么基因彩票?

外滩君专访了北师大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IDG-麦戈文脑研究所研究员薛贵。作为脑科学研究者,薛教授和团队一直在关注教育,并启发我们从脑科学角度,去重新看待学习问题。

 

 

薛贵教授

 

他发现,今天很多教育方面的困扰,其实都和孩子大脑的学习力密切相关。说白了,如果不遵循大脑的认知和活动规律,鸡娃的效果一定不尽如人意。

此外,今天激烈竞争下的教育内卷,以及游戏、短视频的入侵,都在让孩子的大脑发生一些不良变化,破坏孩子的学习力。而正确的“鸡娃”方式,可能恰恰在于对大脑的重塑和赋能。

为了阅读方便,下文采用第一人称。

  

1 今天孩子的大脑, 在发生哪些变化?

 

我是做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也就是研究人的大脑。

经常会有人问我,AI发展到今天,是不是已经越来越接近人类?相比AI,人类大脑在认知和学习上,究竟有什么优势?

坦白说,现在很多有专业壁垒的职业,曾经被认为只有科学家能做的事情,正在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比如做化学实验、考古研究、解析生物蛋白质结构等等。

不仅如此,人工智能的学习和记忆能力也很厉害,它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庞大数据库的信息处理。

但是,人类大脑很神奇,它有一套非常独特的学习机制,这是AI无法比拟的。比如,它能通过很小的样本,基于直觉推理、判断、假设,以及抽象概括的能力,实现高度概括性的学习。这目前还是人类所独有的学习方式。未来,面对不确定的世界,人脑的认知和学习能力,依然是至关重要的核心竞争力。

现实生活中,我们说一个孩子的学习能力很强,它究竟是指哪些方面呢?如果进一步分析大脑的组织机构,我们会发现,学习力的背后,有三个非常重要的组成。

 

薛贵,“基于脑科学的教育目标变革”,2020《人民教育》

 

首先是有机知识体系。

如果在电脑上存储文件,我们会分门别类设有不同的区域,对不同文件进行归类,但人的大脑不是这样的。

人类的大脑的知识存储系统完全一样。在大脑里,所有的知识会从具体到抽象,分成不同的层次,全部打散、重新联结,最后基于相似性和联结方式,形成一套有机的知识网络。

而那些零散、破碎的知识点,如果在知识网络里没有找到自己的联结位置,它就不会在大脑里留存下来。

因此,真正的知识,一定是不断建构、生长的过程。知识网络织得越密,它在大脑里就记得越牢。

现在很多教学原理,都强调要从老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从输入转向输出,提倡的项目制学习、大单元学习,跨主题学习,所有这些学习方式的改革,都是为了在孩子大脑里建构一个完整、有机的知识体系。

其次,还有强大的认知能力。

认知能力,就是我们的大脑在对知识进行组织、分析、加工的过程中,所需要的一种处理能力。它相当于计算机的CPU和内存,能对硬盘里的文件内容,进行读取和处理。

从脑科学角度看,认知能力是一套复杂的体系,包括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反应力,还有一些与学科学习密切相关的能力。

想要提升一个孩子的认知能力,其实是要提升这些方面的综合能力。

最后,就是持久的学习动机。

它也是大脑的动力系统,对应着激情、热爱等内部驱动力。

大脑的动力系统,至少包含三个方面,如果我们以汽车做类比,它们就好比是发动机、刹车、方向盘。什么是发动机?它是我们每个人天生的欲望和成长需要,也是对探索外部世界的激情、热爱等内部驱动力。如果一个孩子的内驱力没有被破坏,他就会表现出持久的学习动机。

现在的孩子吃穿不愁,他们需要更高远的目标,持久提供续航动力,比如探索未知世界、攀登科学高峰、利他和创造等。

什么是刹车系统?它体现在我们延迟满足、控制情绪、遵守规则等,属于一套自我控制的系统。刹车系统越强大的人,意味着自控力越强。

今天的教育环境有一个问题,那就是用外力的控制,替代了对孩子自控力的培养。自控力是需要锻炼的,我们应该给孩子提供试错和选择的机会,去磨合自己的刹车系统。

而方向盘,就是所谓的价值观问题。价值观的塑造和引导,不是简单的说教,它和内在动机紧密相连。

综上所述,一个有机的知识体系、强大的认知能力,以及持久的学习动机,就构成了我们所说的学习力。

那么,今天的教育内卷,叠加游戏、短视频等媒介的入侵,孩子大脑会发生什么变化?

当孩子每天接收大量的碎片化信息、而且长期处于学习压力之下,他们的注意力会受到很多干扰和分心,专注的能力大大减弱。有些孩子甚至在看稍微长一点的短视频,都会缺乏耐心。

还有记忆力也在减弱。越来越多的孩子,不愿意花功夫去做一些记忆的工作。和专注力一样,记忆力也是“用进废退”;至于抵制诱惑、控制情绪的自控力,就更差了。

这带来的结果是,孩子大脑对知识的深度加工和梳理能力的减弱。在海量信息面前,很多孩子越来越没有耐心,去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体系,也难以通过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

而这样一种深度思维的能力,在未来会更为重要。

以上这些,都是社会环境变化给孩子学习力带来的挑战。

更重要的是,虚拟科技还在影响着孩子们的成长动力,无论是抖音短视频,还是虚拟游戏,都让大脑的奖赏系统被劫持,使孩子失去和自然、生命、以及他人的联结。

 

2 学习后劲不足?根源在于大脑的认知能力

 

我们常常会听说,“四年级分水岭”现象,或者孩子到了初高中容易出现掉队。对此,很多人会从学习内容的变化,学得不扎实等方面找原因。其实,从脑科学角度来看,学习上所有的后劲不足,都和大脑的认知能力密切相关。

随着学习内容的密度和难度提升,认知能力的作用也在加强。孩子低年级时,出现掉队的现象,稍微辅导一下,多做点课后作业,问题就解决了。毕竟学习的知识量少,别人学10分钟,你学20分钟,就追上来了。等到学习内容难度和总量增加,当别人要学三四个小时,你再靠花双倍时间的补习来提升,就会感到力不从心。我听说初中开始,就有孩子的作业写到11点。

很多孩子感到累,因为一味通过补习来提升成绩,并没有真正解决认知能力的问题,治标不治本,而且到后面会越来越困难。

那么,大脑的认知能力,究竟是如何影响孩子学习效果的呢?

以数学举例,为什么同样一道心算题,有的孩子能迅速得出答案,有的孩子却感到脑容量有限,随时要宕机?其实,学习内容难,意味着它对抽象思维能力要求高,需要大脑有更强的“工作记忆容量”来处理问题。它就相当于计算机的内存。内存越大,运行能力越强。

对应到孩子的大脑,无论是阅读理解一句英语长难句,还是解决一个逻辑复杂的数学题,都需要用到“工作记忆”。现在很多小学和初中孩子,连题目都读不懂,稍微复杂的一句话就觉得绕,那就是因为他们的“工作记忆容量”跟不上。在脑科学里面,我们经常将“工作记忆”,粗略理解为一个人的智商,因为它对一个人学习成绩的预测是最准的。

那么,一个孩子聪明程度,是先天的吗?

好消息是,我们大脑的“工作记忆”和认知能力,只有50%是先天遗传,还有50%完全可以靠后天的训练和提升。

脑科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就是把大脑的不同区域功能刻画出来,设置一些针对性任务来训练,就像去健身房用专门的器械和活动,进行精准的肌肉群训练。同样,我们也可以通过特定任务,训练孩子的大脑网络,提升认知能力。这样一种针对性训练,如果能在小学或者幼儿园阶段开始,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这一时期的大脑可塑性更强。

遗憾的是,很多父母却浪费了这个宝贵的“大脑训练期”,一味地让孩子多学知识,在起跑线上领先,错过了对孩子认知能力的提升。后面的学习,自然后劲不足。

关于如何对儿童的大脑进行认知训练,网络上其实有很多这方面的资源分享。如果学校环境里没有相应的训练,家庭环境里也可以进行。要注意的是,看上去同样是学习,比如识字、数学启蒙,差别就在于,我们是以锻炼大脑为目标,还是仅仅以知识积累为目标?这也是为什么,在一些发达国家的教育中,孩子在低龄段的学习内容非常简单,但却更注重对孩子综合能力的培养,包括兴趣、学习动机、思维力的激发。

当然,想要提升孩子的学习效果,我们的教育环境,也要尊重孩子大脑的认知规律。比如,很多孩子在课堂上经常会走神,注意力缺失。我们要做的不是惩罚,而是在课程内容和节奏上进行调整。相反,惩罚和指责,所带来的情绪和压力,只会让孩子的注意力控制能力减弱。孩子的注意力都是有限的。我们有一个简单的公式,平均来看,一个孩子能持续专注的时间长度,是年龄的两倍。

所以,小学一年级孩子能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大概也就十几分钟。建议老师在课堂设置上,可以将一节课内容拆分成几个十几分钟,中间有一些中场休息和调节手段。

在正式上课前,如果有一些3-5分钟的趣味互动,让孩子动手动脑,或是播放一些音乐,也可以改善孩子大脑的兴奋程度,提升专注力。而在家庭场景中,同样如此。指望一个孩子长时间专注于写作业和学习,超出他们所能集中的专注力时长,是不现实的。一张干净整洁的书桌,安静、不被打扰的学习空间,都能避免破坏孩子有限的专注力。在某种程度上,家长陪写作业这个举动,反而容易让孩子分心。

  

3 从脑科学角度,看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

 

除了对大脑的微观研究,我们也会从教育大环境角度,研究大脑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我们实验室团队最近在全国多个地区,包括城市和农村的学校,对近100万学生进行了调研。在数据分析对比上,我们发现了一些令人深思的现象。

数据发现,来自北京这样大城市的孩子,尤其是一些优质学校的学生,他们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思维能力、反应力、专注力等方面都比较强,比如他们更擅长思考、更擅长总结规律;而来自不发达地区,或者农村地区的孩子,仅在记忆力上更甚一筹。

此外,我们还发现,在发达地区和大城市,学生考试卷上的分数结果,和他们的思维能力,呈现出高度相关性;而不发达地区,考试分数的高低,则和孩子的记忆力密切相关。也就是说,如果考试内容和选拔方式,越强调死记硬背,那么,这个环境下的孩子,会更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记忆;反之,如果考试内容更灵活,他们的思维加工能力越强。

某种程度上,孩子所处的教育环境和测评体系,在对他们的大脑进行着“反向塑造”。当然,除了考试测评之外,还有来自成长环境更为复杂、综合的影响。

未来的世界,记忆力的重要性可能会慢慢下降,尤其是AI的发展,让通过记忆得来的知识唾手可得。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越来越成为核心竞争力。这也是今天的教育在提倡的方向,比如,大力提倡培养创新拔尖人才。

问题来了,究竟什么样的人才,算是创新拔尖人才?如何评价和筛选?

过去,我们的选拔标准十分单一,就看考试成绩。可是,一张考卷并不足以反映一个孩子的综合能力和潜能。

所谓创新拔尖人才,不应该是在学校里分数最高的人,而是未来进入社会的某个专业领域,能够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因此,他必须是一个具有强大学习力的人,包括具备有机的知识体系、强大的认知能力、持久的学习动机,缺一不可。

因此,我所在的实验团队,也在研究一些新的评估手段。比如,基于任务式的游戏化测评,通过线上游戏的方式,测试一个孩子的知识体系、认知能力、学习动机等。它还可以通过特定的情境模拟,测评学生的压力应对、韧性和耐力、成长型思维、创造力等,实现更全面的评估。

测评方式,反过来也会改革教学。目前,我们已经在部分学校进行试点,包括和一些学校合作进行丘成桐少年班的选拔。我们鼓励每个学校可以探索适合自己的测评方式。

此外,即使是创新拔尖人才,也应该是多元化的。从脑科学角度来看,不同孩子的大脑认知能力,也存在个性化和差异化。

比如,有数学天赋的学生,他们的大脑有一些特定的特征,表现为大脑特定脑区的激活,这使得他们在信息处理、加工速度、工作记忆方面会更强。而数学学习困难的孩子,如果是大脑某些区域存在发育缺陷,比如右侧顶叶区域存在损伤,也可以通过特定的训练进行干预。

再比如,擅长艺术创作的孩子,自控力这方面不一定很强;竞技运动能力强的孩子,反应力往往会更为出色……

我们必须要承认不同孩子的优势和特长。如果教育目标和选拔标准太单一,就是在选拔同一种大脑结构,天性释放和个性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4“课间十分钟”远远不够运动真能让孩子变聪明

 

最后,我还想聊聊,体育锻炼,对大脑认知能力的提升。

虽然体育运动对学习效果的正反馈,正在成为共识,但可悲的是,很多孩子的在校运动时间,依然得不到保证,甚至课间10分钟也成了摆设。

但其实,即使课间10分钟被利用起来,也是远远不够的,孩子们需要更长的运动时间。研究表明,每个人平均每天至少要达到30分钟以上的有氧运动强度,才能真正达到锻炼效果。怎样就算是有氧运动了呢?正常情况下,需要达到一个人最大心率的80%。用这个标准来看,很多孩子每天的运动时长、运动强度,都不达标。

而从脑科学角度来看,每天坚持半小时有氧运动,不仅能调节孩子的生长激素分泌,还能促进多巴胺的分泌,让心情更愉悦,让人不容易抑郁。除此以外,它还能促进大脑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分泌,有助海马功能提升,增强孩子的记忆力。也就是说,达到标准的运动,能让一个孩子学习状态更好,也更聪明。

我们在很多学校的实践调研,已经证明了这一结果。那些一个学期里,能坚持让孩子每天进行40分钟有氧运动的学校,孩子们学业成绩、学习效率、以及精神面貌,都有非常积极的变化。所以我一直在向学校建议,可以改造现有的体育课或者课间活动,多增加一些有氧运动,很多学校的体育课内容,包括课间操,其实都没有达到真正有效的锻炼。

如果运动条件和时间有限,还有一些非传统方式,也能塑造孩子的大脑。比如正念冥想。它能通过调节呼吸节奏,降低孩子的紧张和焦虑程度,摒弃外界纷杂的信息,让孩子感受和识别自己的情绪波动,进入自我觉察的状态。某种程度上,它也是一种认知训练,我们会发现,长期做正念冥想的人,大脑内侧的前额叶,也会发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不过,正念冥想对于低龄孩子来说有点困难。我们现在也会给一些学校提供相应的仪器设备,辅助孩子像升级打怪一样,来逐步学习这样一种放松方式。

最近,我们团队也在设计一套能够走进学校的脑科学课程,帮助教育工作者去掌握孩子大脑发育的基本规律,从学习力的角度去做评估、诊断和干预。比如,某个孩子学习困难、成绩不佳,究竟是哪个方面出了问题?如何评估孩子的注意力,以及有效提升课堂的吸引力?

我们设计的脑科学课程里,还有心理健康干预、以及生涯规划的内容。为什么会有心理健康?比起孩子学得好不好,能否让他们感到幸福,其实是一件更重要的事情。况且,所谓心理健康,在本质上也是大脑健康。出现了心理问题,其实是大脑神经递质的传递或者大脑某些区域功能不足的体现。

如果能提升大脑功能,比如通过体育锻炼、认知训练、正念冥想等方式,帮助孩子更好地应对压力、识别和调节情绪,增强某些神经递质的释放,都可以缓解心理压力,减少一些悲剧。

今天我们应该多一个看待心理健康的视角,那就是脑科学。从这个角度,来进行心理健康的干预,和心理咨询辅导形成配合。

生涯规划这一课,在学校环境里更是欠缺。基于脑科学的生涯规划,目的在于,引导孩子了解自己的认知特点、认知方式、大脑的兴奋程度,以一种更科学的方式,去探索自己擅长的领域。

归根结底,就是认识自我,追求自我,实现自我!

 

  

 

 

 版权声明

 

「醒客教育思想网」系公益性网站,所转载内容均非用于商业用途,

除部分本站自行生产内容,

本站所刊出其他内容之著作权归原文作者/原发表平台所有,

权利所有人不愿其作品本站转载,

请联系工作人员(edu.thinker#hotmail.com)删除。

不便之处,敬请谅解。

 

 



 

提交评论

你必须 登录 以便提交评论

关于我们

醒客教育思想网由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题写站名,并得到茅于轼、张曙光、雷颐、汪丁丁、丁学良等国内知名思想界人士的支持,是一个传播国内外最新教育思想、观念资讯与新知的公益性网站。

联系我们

E-mail:edu.thinker@hotmail.com

微信公众号:eduthinkers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eduthinkers

醒客教育思想网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8113215号

             

Designed by 广州醒客

Powered by WordPress

// www.eduthink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