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者|杨东平 时间 | 2011-05-14 地点 | 中山大学 教育与中国未来30人论坛2011年会现场
很高兴来到中山大学的讲堂与大家一起探讨面向未来的教育改革。我的题目是《变革的力量——寻找中国教育改革的动力》。
我认为一场实质性的教育改革有两个重要的目标:一个是我们的教育文化、教育哲学、教育价值观的转换,要真正转到所谓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上。因为我们很长一段时间是以政治为本、以经济为本、以速度、规模为本、以升学率为本,而不是以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本;第二个是教育体制改革,我们今天面临的所有问题,无论是教育公平、义务教育发展,还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术水平等等,都是体制和机制的问题,如果不实质性的改革体制,我们的很多目标和理念都是没有寄托的。
但是教育理想的更新和实质性的教育体制改革最大问题是信心不足和动力不足。如果我们扪心自问,多少人对这场教育改革是充满信心的?我相信结果可能是不太理想。所以温总理特别讲到改革的信心问题,这是一个真问题,涉及到改革的动力机制的问题,就是说改革的动力究竟在哪里?我个人认为教育改革是一个知易行难的问题,你看到它的问题,批判它,说出新的道理比较容易,但是现实过程中的真正变革是比较困难的。在座各位发言讲道理比较容易,但是真正一点一滴地改变我们的教育现实就非常难。与很多人不同,尽管我对教育的批评,有的人认为我比较偏激或者比较激烈,但是我对教育变革的态度好象比大多数人还要乐观一些,这可能是源于我比较多地参与体制外的教育活动,所以获得了一些信心。
为什么教育变革势在必行,不得不变,这不是以少数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首先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现在一个基本事实是学龄儿童开始大幅度减少,教学的供需关系开始前所未有地改善。据2008年的统计,在校小学生数比2000年减少了五分之一,小学校减少了40%多。再举一个数据,2006年北京市的高中毕业生大约为7万多人,其中2000个学生直接参加美国SAT考试,最近两年高中毕业生在减少,但直接参加美国SAT考试的却达到7000多名。也就是说我们要不改革的话,最后中国最优秀的学生全部都走了,不跟你玩了,所以供求关系是客观存在的,你不改也得改,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力量。
实际上我们还是有一些可以促进教育改革的力量。第一,地方政府促进教育制度创新。我们知道,在一个大致相同的生存环境当中,各地的表现情况还是不尽相同的,总有一些地方做出不同凡响的事情,或者说有一些地方政府是愿意有所作为,改变现状的,而且实现了某种创新。例如,山东潍坊前几年就实现了中小学的校长职级制,校长的管理,从组织部和人事局转到教育局。地方教育制度创新一方面是由于地方政府面临现实的问题,必须加以解决,另一方面我们必须看到很多地方的政府官员已经是60后、70后的博士生,他们也有接纳新思想或者变革的追求,他们也在追求新的政绩观,不是以数字规模为政绩指标。
第二个是NGO促进教育创新,或者说社会力量促进教育创新。公众对教育的失望主要是在公办教育,主要是在体制内的教育,但是,要想改变公办学校是非常难的,公办的高等学校改变尤其困难。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完全靠体制内的办法、靠政府办学的方法是不行的,包括农村的幼儿教育、职业教育等等,因为教育部的做法很简单,就是再建一所示范学校、示范幼儿园,不可能真正地解决农村的教育问题,解决农村的教育问题应该是用陶行知所说的粗茶淡饭的教育、家常便饭的教育。我们在这方面做过很多的尝试,例如有一个基金会花10万块钱建一个农村幼儿园,3年之后自负盈亏,帮助大学生就业,解决农村的教育问题。在这个领域,可以说各种各样的创新非常多。
第三是企业促进教育创新。刚才信总讲到,尽管中国的民营企业实力非常强大,但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但他们还没有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改革中来,这和全世界的情况截然不同。美国1980年代以后尤其1990年代以来,历届全国教育大会基本上是由企业家主持,像IBM这样的大公司来主持,一开始没有邀请教育官员参加,后来才邀请教育官员参加。可以说变革教育的核心力量是在企业家,通过企业家来推动教育变革,这个力量也是非常强大的,尤其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如果各行各业不是由行业协会制定培养目标,还是关门办学,是不可能培养出人才的。
第四个,对外开放促进教育创新。中国教育的对外开放30年来是一个短板,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三所中外合资兴办的大学,比如珠海联合国际学院、宁波诺丁汉大学,完全不同于国内传统大学的培养模式,包括我们通常说的德育,例如,政治理论课只开设一门《中国文化》。
第五个,网络促进教育创新,这一点可能很多人还是认识不足。现在的网络技术对教育的改变、学校面貌的改变非常深刻,它是一个革命性的工具,可以完全地改变我们现在的师生关系和学校的面貌,包括香港地区的大学,基于网络的学习系统已经非常发达和成熟。
总的来说,对于中国的教育改革,我们要弘扬“学在民间”的伟大传统,相信“学在民间”的巨大力量,相信正在成长中的公民社会的力量,也就是相信我们自己的力量,谢谢大家!
现场问答
听众:刚才杨院长讲了一个大学生创业的问题,我是广东省人才创业研究会的,我想请教一下杨院长对我们国家的创业教育是一个什么样的看法。
杨东平:总体而言,中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还在一个刚刚起步的阶段,大多数是放在学生会和团委这些组织,没有进入所谓的第一课堂,更没有形成课程,包括学位等等,但是毕竟已经启动了,最近教育部刚开了一个大会,对这个问题作了很强硬的规定,意识都有了,大家已经开始在慢慢做。
听众:《规划纲要》中关于教育管理制度创新方面,具体有哪些操作点?能不能透露一下?
杨东平:《规划纲要》里面写得很清楚,就是建立中小学现代学校制度,两个核心的概念,一个是构建新型的政校关系,政府通过简政放权,权力下放,促进教育家办学;第二个层面是学校内部管理,通过家长委员会、社区参与、民主管理制度等等来构建现代学校制度。
杨东平:北京理工大学教授、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