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er Gray – 孩子们的自我教育 II:众所周知的幼童自我教育

作者 |  彼得• 格雷     译者 |  曼侨      发表时间 | 2014-12-23       来源|豆瓣

观察幼童的学习经过可以彻底改变我们对教育的看法


你有没有停下来思考一下,孩子们在他们生命最初的几年,在他们还没有被任何人试图系统地教育起来时,学了多少东西?他们的学习是自然而然的,是他们玩耍,探索,观测周围人的本能的结果。但是这是自然的,并不意味着无需努力。婴儿和幼童在学习上投入了巨大的能量。他们持续关注的能力,无论是在身体上还是精神上,还是克服障碍和挫折,都是非同凡响的。下回你有机会观察一个五岁以下的孩子时,坐好,静观一段时间。试着去想象一下,当一个孩子在和世界打交道时,头脑里的经历。如果你允许自己这个奢侈,你会获得很大的享受。这个经历会使你以全新的眼光来看教育,这个光,来自孩子的内在,而不是照在孩子身上的。

在此,我简单地勾勒一下发展心理学界对孩子们的学习的理解。为了使得这些知识和教育相关,我把它分为身体的,语言的,科学的,和社会-道德的教育。

(一)体育

咱们从学步开始。用双腿走路是人类特有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与生俱来的。即便如此,学步并不容易。每个来到这个世界的人,都为学习走路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我依然记得很多年前的一个春天,我的儿子,快一岁了,正是可以把着什么东西走路,但是还不会独立地走路的时候。那天,我们碰巧在一个游船上旅游,我的儿子在整个行程里,坚持在甲板上,抓着我的手,走来走去。我们在船上走了很多个钟头,我一直弓着腰,使得我的手可以被他的手牵着。当然,做这事的决定,完全是他的。我只是个工具而已,一个人力手杖。我一直试图说服他休息一下,因为我需要休息;但是,每次我们停下一会,他就娴熟地又指挥我回去走路。

研究发现,幼儿在学步的高峰期,每天平均走路6个小时,走路9000步,距离等同于29个橄榄球场的长度(大约3.2公里,译者注)。(Adolph et al.,2003,Child Development,74,475-497)。他们并非想去哪,他们是为了走路而走路。当他们遇到一种新的表面,他们就会特别要在上面走路。我怀疑那天我的儿子在船上被刺激了,部分原因是船本身的运动使得走路更困难,增添了一个新的挑战。

在独立行走的开始,孩子们会经常摔跤,但他们会立刻爬起来,再试一次,又一次,又一次,又一次。走路之后,是跑步,跳跃,攀爬,荡秋千,各种各样的运动。我们无需教他们,而且绝对不需要鼓励他们。我们只需要提供一个安全的训练基地。

(二)语言教育

如果你曾经在成年后试图学习一个新的语言,你一定知道这有多难。有成千的词汇和无数的语法要学。然而孩子们四岁前基本上都精通了他们的母语。在这个年龄,在谈话中,他们显示出对词语和语法规则的成熟运用。实际上,在双语家庭长大的孩子们,四岁就掌握了两种语言,并且保持他们的分隔。

四岁的孩子不会描述语法规则(很多大人也不会)(美国教育不教语法,译者注),但是他们的讲话和理解说明他们对规则有不知不觉的知识。他们在名词后面加“s”,把它变成复数形式,在动词后面加“ed”,把它变成过去形式,并且表现了对词类的语法分类的理解——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等——来造新句子。婴儿来到世间,可能已经有天生的语言能力,正如诺姆·乔姆斯基很久以前建议的,但是每个语言所特有的词汇和语法都很独特,都显然是必须要掌握的。

婴儿和幼儿不断地教育自己语言。婴儿一开始咿咿呀呀地发出象语言的声音,联系说话的动作。随着时间,他们开始咿呀那些他们从身边的语言中听到的声音。几个月大的宝宝会对别人的讲话特别感兴趣,会参与一些活动去弄明白人家在说什么。比如,他们经常追随大孩子或者成人的眼神,去看他们在看什么,以便猜测他们在谈什么。利用这个策略,一个幼儿, 在花园里听到有人说“多美的菊花”,会主动去认识被说的菊花。在两岁到17岁之间,年轻人平均要学会六万个词 (Bloom,2001,Behavior & Brain Sciences,24,1095-1103)这意味着在他们醒着的时候,每个小时要学一个词。

学习语言,和学步一样,是玩耍。它吸引人,强度大,为了学而学。小朋友们到处指点物品的名字,因为指点名字很好玩,而不是为了任何奖励。当孩子们长大,他们的词汇游戏也越来越复杂,用到了谜语,双关语,和押韵。我们无法教孩子们语言,我们只能提供一个正常的人类的环境,让他们在其中学习实践,他们可以和会说话的人打交道。


(三)科学教育

小孩子们对他们身边的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即便才出生几天,婴儿们会对新的东西更长时间凝视。等他们到了眼-手的协调能力足够,能够伸手把玩物品时,他们就不停地做这件事。六个月大的孩子会仔细检查他们够得到的新东西,以各种专门的方式去了解其物理特性。他们会捏它,从一手传到另一手,左右细看,摇晃它,摔它,看会发生什么;然后如果有什么事情发生了,他们会重复一遍,好像在验证这不是个意外。仔细观查6个月的宝宝,你看到的是一个科学家。

小朋友们探索的主要目标是学会如何控制他们的环境。很多试验显示,婴儿和幼儿对他们能控制的物品的兴趣远远大于那些他们不能控制的物品。比如,一个他们自己可以开关的音响,远比一个自动开关的,或者大人们开关的音响更吸引他们。在他们学习控制这个音响的时候,他们就更被这类东西吸引。一旦他们学会了控制一个物品,玩遍了一切可能的玩法,他们就会对这个东西失去兴趣。这就是为什么, 玩具的盒子对孩子的吸引力,会超出里面装着的新奇的但是无法控制的玩具。

人类对搞清楚东西工作的原理,以及如何控制它,有着强烈的动机,它并没有随着童年结束而消失;只要孩子们和成人们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道路,这个动机就会延续。这个动机就是科学的基础。当人们被告知对一个新的东西必须做什么,如何去做时,这个动机就遭到了最大的毁害。科学的乐趣来自于发现,而非被发现的知识。这对我们所有的人都是真的,无论是六个月的玩手机的婴儿,还是两岁的玩盒子的幼童,还是成年科学家,正在探索一个物理微粒或酵素的性质。没有人喜欢科学,是因为他们喜欢被灌输别人的问题的答案;人们喜欢科学是因为他们喜欢去发现自己的问题的答案。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标准的科学培训从来不能培养出科学家来。科学家们恰恰是克服了这样的培训,才成为科学家的。

(四)社会和道德的教育

比物质环境对幼童更有吸引力的,是他们的社会环境。孩子们自然地被他人吸引,尤其是那些比他们稍大一点,能力稍强一点的孩子们。他们会去模仿那些孩子,想和他们玩。社交游戏是每个孩子的社会和道德教育最主要的自然工具。

通过游戏孩子们学会和别人相处。在游戏中,他们必须考虑到别的孩子们的需求,学会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学会对差异谈判,学会控制自己的冲动,学会和别人相处愉快一起玩。这些都是很难的课程,却是我们要能幸福地生活的最重要的必修课。这些课是我们无法教给孩子们的;我们所能做到的就是让他们和别的孩子们玩,从中体会社交上成功与失败的后果。和别的孩子一起玩的强烈的内在动力,驱使孩子们努力地与游戏中其他的孩子们和睦相处。不能和睦相处的直接后果就是游戏玩不下去了,这是一个非常震撼的体验。没有任何我们大人可以提供的说教和劝告能够取代这样的体验。在这里我就不再赘述,以后有博文专门详述。

那么孩子们五六岁时,他们的动机发生了什么变化?

有一次,当我儿子大概七岁时,他在公立学校里上学。我对他的老师提起来他似乎比起上学前远远没有学习的动力了。她的反应大致是这样的:作为心理学家,我肯定你知道,这是个自然发展的变化。孩子小时候的天性是自发地学习,但是他们后来就越来越以任务为主了。


我能够理解她是从哪里得到这个看法的。我见过一些发展心理学教科书,每个单元讲一个年龄,学龄前被叫做“玩的年龄”。所有关于玩的讨论都在前几章。好像到了五六岁,玩就结束了。余下的章节主要是关于怎么让孩子们完成大人给他们的作业的研究。我想这个老师在学教育学时,一定读过一本这样的书。这种书扭曲了自然。下面的两篇博文里,我会提供证据,当年轻人过了六岁之后,如果有自由和机会追寻自己的兴趣,他们玩耍探索的动力会继续促使他们,进行越来越复杂的学习。

==============================================================
作者彼得• 格雷(Peter Gray)毕生致力于研究教育发展学的生物基础。他是波士顿学院(Boston College)心理系研究教授,也是「今日心理学」 (Psychology Today)网站热门部落格「自由学习」(Freedom to Learn) 的版主。他的新书《会玩才会学》(Free to Learn)已经翻译成中文(出版机构:台湾今周刊)

作者官网:http://www.psychologytoday.com/experts/peter-gray

延伸阅读

Peter Gray – 孩子们的自我教育 I:证据概述

Peter Gray – 孩子们的自我教育 III:狩猎采集者的智慧

Peter Gray – 孩子们的自我教育IV:瑟谷学校的经验


关于我们

醒客教育思想网由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题写站名,并得到茅于轼、张曙光、雷颐、汪丁丁、丁学良等国内知名思想界人士的支持,是一个传播国内外最新教育思想、观念资讯与新知的公益性网站。

联系我们

E-mail:edu.thinker@hotmail.com

微信公众号:eduthinkers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eduthinkers

醒客教育思想网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8113215号

             

Designed by 广州醒客

Powered by WordPress

// www.eduthink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