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 | 冰点反弹 原作者| BEN WILDAVSKY 发表时间 | 2011-03-15 来源 | 译言网
是时候想想该如何审视大学与大学归属地之间的关系了。在这愈演愈烈的教育全球化过程中,国际教育之间的竞争制高点属于那些大力发展知识技能的国家。
中国在世界PISA中的一次偶然崭露头角将美国人吓得不轻。美国人高呼“狼来了”。
“美国孩子落伍了”
情况并非如此,任何试图寻找21世纪早期关于美国教育沦陷蛛丝马迹的人,如果其仅看到这次国际教育测试的结果,那其目光之短浅,可窥一斑了。该项名为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被业界认为最能测试学生水平能力的项目—结果显示,美国在65个国家和地区中,数学排名31,科学23,阅读17,。来自中国上海的学生,在这三个方面均居首位—而且,这还是他们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测试。
“对我来说,这就是一记响亮的警钟。”教育部秘书Arne Duncan在12月成绩公布后接受华盛顿邮报采访时说,“你能想象美国在任何方面都平庸无奇时的景象吗?这就是我们的愿望吗?我们的愿望应该是做世界教育的领航者。”这次测试的结果充分说明了美国当前所处的境地。正如奥巴马总统在国情咨文中提到的“人造地球卫星时代”。(编者按:此处指美苏冷战时期军事和科技的竞争时代)。
实际上,美国教育系统自从“人造卫星时代”就有了这种“人造卫星时代”的想法了。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轰动全球。六个月后,美国一份名为《生活》的杂志就在其首页撰文写道“教育危机”。随附的图片展示芝加哥一名16岁的男孩上完一堂了无生趣的课后,与自己女朋友一道,参加游泳队训练去了。而在莫斯科,一名和他同龄的孩子—刻苦用心的物理学学生—每周花六天的时间在实验室做尖端化学和物理实验,然后学习英语和俄罗斯文学。这组图片清晰告诉我们:教育是国际性的竞争,一旦落后,后果很严重。美国对美国孩子落后于竞争对手的担忧一直都没中断过,就算对手由原来的莫斯科火箭专家变成了今天的上海准工程师。
这次美国15岁学生的结果确实没有让人值得炫耀的地方。但是如果你坚信学习的成败其实质是国与国之间竞争的一种零和游戏(编者按:零和游戏是指参与博弈的各方,在严格竞争下,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损失,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损失相加总和永远为“零”。双方不存在合作的可能。)的话,那么美国学生这次的表现确实说明美国学生平时的学习状况了。学习是一种智力竞争,别国的获利必然以美国的失败做为代价。尽管美国人具有先天的竞争本能,但是也没理由仅仅基于其在全球这弱肉强食环境中的地位就如此尖锐的评判自己吧。严格来讲,只要美国学生没有掉队,那么美国在全球教育中的地位相对于其提高教学和学生学习能力以期建立所期望的人力资源大国来讲,就算不上什么了。
从这个角度来讲,美国的教育系统,虽然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但是也没有这次学生表现出来的成绩那么糟糕了。美国学生在本次测试中科学和数学上相对2006年的那次来说,是有进步的。科学成绩上升到了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数学也只是略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而已。阅读水平,处于发达国家中等水平,这一位置自2003年以来,从历次与此次考试类似的考试结果排名来看,就没怎么改变。期待大踏步进步也是不现实的。诚如国家教育统计中心主任Stuart Kerachsky说的,“教育这根针还不是那么锋利有劲。”
“美国曾经拥有世界上最聪明的学子”
话可不能这么说啊。就算是在美国地缘政治和经济最鼎盛时期,美国学子也从没说傲居群雄。1958年,美国国会对“人造卫星时代”的反应就是通过了《国防教育法案》,该法案旨在给大学生提供经济支持,以期使他们研读数学,科学,外语,并且该法案提高了美国学校这些学科的考核标准。但是,1967年,当考核结果出来的时候,却让人大跌眼镜,本次考核的结果与法案实施前并无太大改变。日本在12个参赛国中名列第一,美国却几乎垫底
在70年代早期,美国学生在19个专业知识测试中,有7个排名最后,其它12个中,也没有排名第一,抑或第二的情况出现。十年后,全国优秀教育委员会发表的一篇名为《危机中的国度》的文章中指出:这些排名和测试正好印证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如果一个非友好的国度对美国教育的平庸表现指指点点的话,我们可以视其行为为欲挑起战争的宣言书。”
每一次的阵痛都换来一堆改革者对美国学术低谷的振臂高呼。比如1961年由Arthur S. Trace Jr.写的一本名为《伊凡知道而强尼不知道的》的书中就指出,美国学生之所以落后于苏联同龄学生的主要原因就在于美国学生不学语音学和词汇学。时至今日,忧虑依然如此,来自于政策制定者中的那些书呆子们给美国排了这么个让人哑然失笑的名,用于鼓吹他们偏执的思想。J. Michael Shaughnessy,全国数学教师联合会主席就指出,最近的PISA测试 “强调了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要将推理和判断融为一体的理念。”来自全国教师联合会的Randi Weingarten也指出 “这次的考试结果告诉我们…如果我们还不能像其他的高水平国家那样 ,不对老师进行有效投资,尊重教师,让教师参与教育相关的决策的话,我们的学生就得为此付出代价。”
如果美国人史无前例的对自己教育全球地位下降的危机感能促进美国教育家提出创新的新思想的话,那真是天降大福。但是别指望这帮人能将美国教育带回鼎盛时期—他们没一个人可以。
“中国孩子动了美国孩子的奶酪。”
这话不完全正确。关于PISA结果最大的头条可能就是来自中国上海的学生的优异表现了。不可避免的让美国评论家和政策制定者们想到“中国孩子动了美国孩子的奶酪”。“虽然上海学生在本次测试中的变现很抢眼,但是美国学生的平庸表现也不意外。”《今日美国》社论评论道。
中国的教育实力是有目共睹的。虎妈就是例证。中国学生将大部分的精力都集中在了学习上,而且父母是极力支持孩子的学习。但是这些个例并不能说明美国教育就处于劣势。上海是个例,根本不能代表整个中国;上海其实是一个人才集中地,它聚集了众多中国精英,而且中国政府对上海的教育投资也巨大。相反,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学生分数却能很好好的放映出各国青年学子的表现。中国—这个幅员辽阔的国度,其内地的教育水平与沿海城市不能同日而语—如果让其内地学生参加这样的比赛,估计排名就没这么高了。
那么像芬兰和韩国这种长居高位的国家又如何呢?这些国家毫无疑问是名副其实的。在某些领域—比如严格挑选水平高的教师方面—着实给美国上了一课。但是这些国家又和美国有本质的不同,它们没有源源不断的拉丁美洲移民,这些移民的孩子只能上公立学校。还有比如,种族,少数民族,社会经济人口等等问题。芬兰或者韩国没有一个与美国国情相同。而这些正好与教育成果密切相关。非拉丁籍白人和来自亚洲的学生在国际性考试中与高分国家加拿大、日本一样能取得优异的成绩。拉丁籍和黑人少年,其总数超过了参赛人数的三分之一,他们的分数与土耳其和保加利亚相差无几。
当然,说这个的目的不是给自己找借口,美国有义务给每个公民最好的教育。缩小教学差距是道德使命。但是,和那些与美国的国情根本不同的国家相比对美国没有任何帮助。美国人不应该担心自己的孩子与赫尔辛基(芬兰首都)的孩子相比有多大的差距,而是应该关心布朗克斯区(纽约市最北端的一区)的学生能不能赶上韦斯切斯特(美国纽约州一县名,是有钱人居住的地方)的学生才对。
“美国不再是最优秀和最聪明人的圣地了”
错误。虽然美国人一直担心自己的小学和中学教育问题,但他们大可不必怀疑至少在大学教育水平方面美国是全世界顶级的事实。但是,今天,美国大学领导们也开始担心其他的国家正在迎头赶上,在留学生招生中会与美国一争高下。虽然长期以来,美国是留学生的首选之地。在美留学生的人数下降也证实了这点。根据最近的统计表明,美国留学生的人数从2004年的24%仅仅下降到19%而已。但像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日本,虽然它们在人数上仍然远远落后于美国,但留学生人数在2000年基础上有所增加。
国际留学生的流动走向很明显已经在改变了,这也反映出一个更加竞争激烈的高等教育招生事实。但是在美留学的留学生人数相对10年前还是有很大的攀升。2008年达到14万9千人,比2000年增加了31%。越来越多的学生走出国门,到海外留学。1975年的时候,只有80万学生在国外学习,2000年时,这个数字达到2百万,2008年更是高达330万人。换句话说,虽然美国所占份额越来越小,但是市场这个蛋糕却是越来越大。留美学生人数实际上还是增加的。
虽然市场份额在下降,但是美国比其紧随的最大竞争者—英国仍然高出9个百分点。对于那些留学生来说,美国大学在某些领域比如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方面有着很大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再比如在计算机科学和工程科学领域,在美的每10个大学生中有6个就是留学生。
但是这也不是说我们可以高枕无忧了。9-11之后申请美国大学人数急剧下降,最近虽又开始回升。但是获得科学和工程博士学位的留学生人数在最近五年呈下降趋势。美国大学目前面临着日趋激烈的竞争,美国的“不欢迎”签证政策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迫使那些想留美的学生申请去其他国家深造。鉴于对美国经济和吸引优秀人才来美这两方面来说,人数的下降时美国的损失。
“美国大学正在被赶超”
还没到这种地步。毫无疑问,新兴市场对科研机构的热衷程度使长期占据科研顶峰的北美、欧盟和日本如坐针毡。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从2002到2007期间,亚洲国家特别是以中国、印度和韩国为首的国家在世界研发投入中所占比率由27%上升到32%,与此同时,传统强国所占比重却在下降。2002至2008年期间,美国在权威的科研文献发表—托马斯路透社科学文献索引中所占比率由30.9%下降到27.7%。另一方面,中国在该索引中的比率却翻了一倍多。巴西的科学文献数量也与中国一样,而20年前,巴西的科研机构压根儿就不值一提。
这种知识在国与国之间的转变现状确实值得注意。但是放眼世界研发市场,美国只是代表了一个不断增大的蛋糕中的一小块。过去十几年时间,世界范围内研发投入都在增加。从7900亿美元上升到1.1万亿,上升了45个百分点。美国在世界研发份额的减少仍然可以表明美国的持续投入的增长,从2002年的2770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3730亿美元。美国研发投入所占美国GDP的比率一直很稳定并且在全球范围内来说,是比较高的。美国研发投入资金是整个亚洲国家投入资金的总和还要多。
不可否认,美国在世界文献索引中的比重下降,以美国人的角度来看,好像有点难以接受。但是自2002年到2008年,托马斯路透社文献数量增长了1/3多。虽然比重下降,但是美国2008年发表的科研文章依然比6年前多4万6千篇。而且,不论从何角度来讲,科学是无国界的,科研对整个人类都有好处,不管该科研是发生在哪个国家。一个国家研发机构的发明创造可以有利于其他国家发展。各个国家对于研发投入也应该积极响应,科研上大的突破在经济和学术上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积极效应,当然,同时也不该惧怕发生在其他国家的尖端科研成果。
“世界将会迎头赶上”
可能会,但是别指望立马能实现,也别把这太当回事。世界学术之间的竞争肯定越来越白热化。中国、韩国和沙特这些国家要么在快马加鞭,努力打造世界级的大学,要么夜以继日,试图恢复其昔日科研机构的风采。而且,这些国家不惜重金的投入其中:中国投入上亿元用于大学扩招和提高尖端科研机构研发水平,沙特国王阿卜杜拉向全新的国王阿卜杜拉科技大学投资了100亿美元。
反观美国,和其自认为的竞争对手那样只有那么几所世界顶级大学,美国不只是有几所精英大学,而是有一批顶级科研机构。2008年兰德公司(Rand Corp.)报告表明,世界上文献引用最高的科技文章中,有2/3是来自美国科学家。而且,10个诺贝尔获奖者中,有7个就在美国大学工作。美国对其中学阶段后的教育投入占其GDP的2.9%。大约是2006年的中国、欧盟、日本投入的两倍。.
而且,以美国为中心的科研现状貌似还没有被推翻的可能。将来,美国科研机构的霸主地位会不断的被挑战。就算不是当下,再接下来的50年,亚洲国家特别是取得重大进步的国家也会努力打造世界一流大学。比如中国北京的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以及中国上海的复旦大学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在世界科研舞台上大方光彩。
从长远角度来看,世界大学排名会越来越不重要,美国人曾经认为的“我们的”和“他们的”这种态度将会逐步改变。史无前例的学生和教职员工跨国流动越来越成为全球高等教育的特点。在20年时间里,跨越国界的科学合作,来自不同国家的科学家合作出版科研成果已经翻了一倍。像亚洲新加坡和沙特这两个国家正着手在其自己国家的大学通过与西方如杜克大学、麻省理工、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等顶级大学合作打造学业优异文化教育。
是时候想想该如何审视大学与大学归属地之间的关系了。德克萨斯A&M大学和索邦大学最近由于其创造性的行动,受到了众人莫衷一是的关注,这两所大学在亚洲和中东地区开办了160所分校,其中许多都是过去10年中开办的。纽约大学更是后来居上,最近在阿布扎比开办了一所完全独立的文科学校。纽约大学校长John Sexton憧憬着说这是一所“全球网络大学”。正如华威大学副校长Nigel Thrift所坦言的,总有那么一天,我们会看到全球科研机构的大融合,到那一天,大学可能就和跨国公司一样了。
在这愈演愈烈的教育全球化过程中,今天上海学生给美国带来的“痛”,以及以后逐步出现的潜在挑战,使我们没时间再去琢磨冷战时期的“人造地球卫星时代”了。国际教育之间的竞争制高点属于那些大力发展知识技能的国家。美国以及其他的国家都不得不面对这21世纪的巨大挑战。谁能未雨绸缪,最先达到胜利终点以及今日美国所经历的“痛”,到时,都不再那么重要了。
[ 原题 | 反思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