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调科学精神,但诺贝尔奖总“花落他主”——中美日对教育的反思

译者 | dlq   发表时间 | 2011-06-13 22:20:11   来源 |译言网



为何中国九大常委八位科学家,对比中外政界,如何看待这一现象,这背后又是什么原因呢?

你是否知道现任中国主席是位科学家?胡锦涛主席曾是水利工程师。温家宝总理曾是地质工程师。实际上,中国现在九大常委有八位曾经是科学家。到底是什么使得中国高层都有理工科背景,或者说科学技术在中国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使得中国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方面能够与美国或世界其他国家抗衡?

现任中国九大常委中有八位科学家,这个比例在中国历届政府中都差不多。

(译者注:最高学历,胡锦涛,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河川枢纽电站专业毕业,大学学历,工程师。吴邦国,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电真空器件专业毕业,大学学历,工程师。温家宝,北京地质学院地质构造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工程师。贾庆林,河北工学院电力系电机电器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大学学历,高级工程师。李长春,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机工程系工业企业自动化专业毕业,大学学历,工程师。习近平,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法学博士学位,但是曾在清华大学化工系基本有机合成专业学习,本科学的是化工。李克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经济学博士学位。贺国强,北京化工学院无机化工系无机物工学专业毕业,大学学历,高级工程师。周永康,北京石油学院勘探系地球物理勘探专业毕业,大学学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来源新华网,前几届也可参看。)    

也许你的国家也应该尽快任命一位科学家作为政府首脑。

如果你是美国人你的确应该考虑一下了,在美国国会的535位成员中只有22位有理工科背景,只有2位有过科学家或者工程师经历。笔者作为一个美国人,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我会想当然地认为所有政治家都应该是律师出生吧。

选举中你必须受到大众欢迎才能当选,所以我们推测中国大众都很尊敬敬仰科学家?洛克希德马丁前任CEO奥古斯汀在《福布斯》中说的确如此,而且不仅仅在中国是这样:“在大多数国家科学家和工程师都是名人。他们并不像美国一样被视为宅男宅女,被视为不合时宜的极客。”

既然如此,好吧。我们居然不认为科学是性感而迷人的,是我们大惊小怪了。但是一个国家如果不认可科学技术会导致孩子们也认为科学不酷。最近的一项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2010)显示,美国15周岁的孩子花在阅读科技书籍、习得科技技能上的时间要比其他国家的同龄人低。三十四个国家参与了这一评估项目,是同类型测试中涵盖面最大的。美国在这34个国家中的排名是:阅读位列14,科学位列17,数学位列25

中国15岁的孩子同样参与了此测试。在上述三个方面都是位居第一!

实际上,这个测试在中国选择的是城市和最发达地区,比如上海,因而并不能说明中国的整体情况。但是也不能认为这个数据是反常的。数学方面第二名是新加坡,第三名是中国香港。

有人想据此说些什么吗?

在像中国这样注重学习成绩的社会,很容易损害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他们的表达能力。

我承认我很嫉妒中国那样的成绩。美国有世界上最大的科研机构,但是我们的孩子发现越来越难进入那神圣的科学殿堂,至少自然科学是这样的。比尔盖茨,这个了解技术的人在《华盛顿邮报》上写了一篇十分精彩的文章,表达了他对目前美国这种趋势的担忧:“美国计算机科学的博士申请人有一半不是美国人。我们培养了他们,当他们毕业时却回到了自己的祖国,这不符合美国的利益。”据《福布斯》最近的报道,美国70%的工程博士都是外国人。导致这一问题的部分原因是美国人对科技的兴趣在减退。《科学》曾报道了美国在“大学毕业生中学习自然科学技术学生的比例”名列世界第60位。

这些学术数据在“现实”世界意味着什么呢?《福布斯》撰文列举了以下几点:

—从1996年到1999年,美国有157种新药面世。而从1999年到2009年这一数据下降到了74

—中国已经取代美国成为最大的科技出口国。

站在美国公司的角度看这真令人心痛,但是从全球科技进步角度就不那么揪心了。基于此,美国科学院特别是科技名人录上的那些科学家近年来写了一份关于未来美国科技、经济竞争力的大纲,里面详细记录了他们的想法和观点。其题目是《风暴前夕》,很明确了表明了美国最优秀科学家的态度。如果我们不加快STEM(译者注:是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的缩写,即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方面的研究(假如我们不加大STEM的投入,不给我们的孩子提供这方面更好的教育的话。),美国迎来的将是世界末日。基于我提到的那些数据展开辩论是十分必要的:1.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我们在STEM方面表现得越来越木讷。2.STEM能促进创新和改革。3.创新能提高经济竞争力。4.如果我们不瞄准第一的话我们将失去竞争力。

以往科学建议往往会受到来自国会或者某些社会派别的阻力,但是《风暴前夕》受到了广泛关注。许多州根据此建议采取了行动,有影响力的社会派别成立了专门机构来解决这些问题,2007年在乔治·W·布什任职期间《美国竞争法》签署通过。普利策奖得主、《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汤姆斯·弗里德曼将此形容成“当代的罗斯福新政”。

我们真正担心的是美国竞争力的末日。我们下一个强敌不仅科技发达而且经济发展迅速,我们如果想奋起反击,我们真的有必要开始看书,不再过度玩电子游戏。

美国并不像其他国家那样注重“学习”

等下,这一切怎么听起来那么耳熟呢?会了,这不就是八十年代的日本嘛!

那接下来就谈谈日本吧。

“复苏的80年代”随着19891229日日经指数高涨而达到顶峰。1990年日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那日本学生就特别擅长数学和科学吗?在PISA测试中,日本15岁的孩子表现的确比美国孩子好,他们数学位列第9,科学位列第5。用美国科学院的话说,大师级的数学家和科学家能带来科技革命,进而使得经济飞速发展,那么80年代的日本就应该像未来的中国一样,创新能力和经济竞争力一路扶摇直上。

但是他们没有。

日本二战后飞速发展的经济令人瞩目,但是这一模式并不能促使日本走得更远。在理查德·卡兹的《日本:变质的体制》中写道,曾经令日本经济复苏的经济体制“在日本经济成熟后已经苟延残喘了很久。日本却没有抛弃以前的模式。”日本最大的不足在于它不能将自己逐渐增长的全球影响力作为带来新兴成熟产业的跳板。正如卡兹指出“在经济圈边界有太多不成熟的产业,从汽车行业到电子行业,这些都是有希望成为具有世界竞争力品牌的行业。”

 在我看来好像是缺乏创新能力吧。

日本危险性的增长是基于其汽车产业和电子产业的,这两者目前在仍保持世界第一。它们今天仍在更新技术,使得它们的产品越来越便宜,越来越快。但是更便宜更快并不是美国科学家所担心失去的创新力。创新力是具有开创性的,敢于挑战范式,开创新兴市场的一种能力。正是创新使得苹果,微软,谷歌,易趣,亚马逊,脸谱网取得了成功。

我们还可以通过数数诺贝尔奖得主比较一下创新能力。维基百科显示1980年来美国科学家在化学、物理、生物或医药领域获得了129项诺贝尔奖。同一时期日本则只有13位科学家获此殊荣。当然,大量的美国诺贝尔奖得主都是非美裔美国人。如果能吸引世界顶尖的科学家到你的国家,这是一个很大的优势。没有国家做的比美国更好了。

注意这一重要的人力资源,美国生物技术的带头人有31%是外国出生的美籍人,而美国企业家们纷纷指责过去9/11的移民法对美国吸引优秀移民不利。《自然生物科技》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这一情况不属实,“美国人才流失或回流都是基本不可能的。”

哦,我们好像忘记了排名第一的中国了。令人吃惊的是,1980年来13亿人的泱泱大国就没有一人获得科技类的诺贝尔奖。

显然你不能将数学、科学和创新混为一谈。也许我们要加点名为态度的“调料”。有知识并不一定能想出新点子。通常一个新点子是需要有对突破的强烈渴望。这个渴望可以是对诺贝尔奖的追求,比如找到治疗癌症的方法,也可以和诺贝尔奖无关,也许你仅仅想找出治疗癌症的方法顺便通过它赚钱。我猜想后者的动力要比前者大一些。我不相信微软、亚马逊和脸谱网的创立者是因为人们需要电脑,网上书籍或者社交的另一途径才创立自己的公司的。他们想借此扬名立万并赚足钱。这是一种企业进取精神,每个美国人都有。而世界其他国家就不一样了。

卫斯理·杨在《纽约杂志》上写了一篇漂亮的文章,着重指出了中美文化的不同,以及由此带来的“竹子天花板”(bamboo ceiling,即亚裔美籍人)问题,他们只能做着收入少的技术活,而在高端商业领域他们没有立锥之地。杨将此归结于教育:“成为一个领导者需要个人首创能力,思考一个组织如何更新运作方式。同时还需要网络合作,自我推销和自信。……很显然,一个国家如果他的教育只关注死记硬背,和”死记的数学“,他培养出来的人一定和那些敢于挑战权威,敢于开拓创新的人不同。

但是如果我们认同这一说法,即态度造就了天资,那么有人就会拿出美国在PISA测试中的分数说事,是否有态度就够了。如果一个公司没有技术支持它还能很好的运行下去吗?的确不能,我想美国科学院院士给你满意答复的。

我却不同意。尽管在PISA测试中排名2517,我想美国可以在数学和科学方面做的很好。也许平均下来我们得不到最好的分数,但是我们的研究院有着世界上最聪明的头脑。我不仅仅是在说麻省理工大学,哈佛大学或者加州大学,也包括密歇根大学,马里兰大学和华盛顿大学。你认为我们来自排名前50的研究机构的研究员在数学上只能排到25?在我看来,多建几所以科学家、工程师、物理学家、企业家为核心的公司比在在整体上给我们国家的数学和科学打分要明智的多。美国不缺乏聪明人。

日本的例子更让我坚信专家们一直强调的:创新是核心。但是日本在创新方面的失败和随后的经济泡沫使得科技的重要性发生了动摇。它同时还提醒了像中国这样试图以创新为动力的国家,科学院的建议是不可或缺的。我不怀疑美国人没有像中国人或日本人那样在学校数学和科学上花费太多时间,我也不怀疑我们正在大费精力地构织我们“新的美国梦”。美国人很看重思想的自由和新点子,这些价值观能使你在人群中脱颖而出。一个开放的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了灵活的体制。这些是单靠科学技术实现不了的。


原题 中美日教育反思 ]


提交评论

你必须 登录 以便提交评论

关于我们

醒客教育思想网由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题写站名,并得到茅于轼、张曙光、雷颐、汪丁丁、丁学良等国内知名思想界人士的支持,是一个传播国内外最新教育思想、观念资讯与新知的公益性网站。

联系我们

E-mail:edu.thinker@hotmail.com

微信公众号:eduthinkers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eduthinkers

醒客教育思想网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8113215号

             

Designed by 广州醒客

Powered by WordPress

// www.eduthink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