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姚宏杰 发表时间 | 2010–8–29 来源 | 中国教育报
北师大附中老校门
天津南开学校
北师大附中教英文的赵乐溪先生给高二学生上英文选修课,课本用的是《威克斐牧师传》。他第一堂课先把小说第一句念一遍,然后把这句话用文言翻译出来,就是:“余之择妻,犹余妻之择嫁衣,不求表面之光华,唯求性质之耐久耳。”话音未落,学生哄堂大笑。
西方近代三段制学校制度自清末以来引进中国,经过若干年发展,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已涌现出一批中学名校。民国时期的中学大致有公立、私立和教会所办3种形式,而无论哪种性质的学校都出了一些“名牌”。如当时一度有“北有南开、南有扬中”或“北南开、南金中”的说法,即指私立天津南开学校、江苏省立扬州中学及教会所办南京金陵大学附中这几所学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此外如北平四中、北师大附中、上海浦东中学等,不胜枚举,都是驰名南北的中学。
这些名校一般都以师资阵容强大、教学设施完备、学风良好、人才辈出而闻名,当时吸引了众多青年学子前往求学。其中部分学校虽屡经革易,仍绵延至今,享誉不衰,堪称百年名校。这些学校在办学理念、教学、管理、校风等方面,都各有其特色。如果探寻其成名背后共同的“秘密”,有几点恐怕是非常关键的。
荟萃名师 重学问品行
这些名校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水平较高且相对稳定的教师团队,称得上名师荟萃。如据北平四中1931年教师学历统计,全校44名教师中,北京大学毕业者16人,北师大毕业者9人,留学美、英、法、日者10人,艺术体育及其他院校毕业者9人。金大附中在1933年6月的统计中,全校47名教师中有42人具有大学本科学历。扬州中学1936年师资状况统计显示,58名教师中具有大学学历者44人,大专学历者8人,无高等学历的名师3人,其他3人。其中曾出国留学的有4人,取得博士、硕士学位者各1人,曾任大学教授者4人。北师大附中1923年至1937年62名专任教师中,留学国外者8人,北师大、北京大学及燕京大学毕业者47人。这样的教师学历构成,即便在今天看来也是颇为难得的。
名校在选聘优良师资方面,可谓不遗余力。如北师大附中,因有先天的优厚条件,不少教师本身就是师大的教授,每年还可以从师大毕业生中挑选优秀者任教,所以从初中到高中几乎每科都有一批名师,其薪酬待遇也比较高。有的教师大学聘请也不去,一心在中学教书。天津南开学校建校初期,因系私立,国立师范大学不为其分配教师,就自己办了一个师范班。后来则从全国范围内择优选聘教师,如需语文教师就去清华、北大选聘,理化教师就从齐鲁大学物色,体育教师则必然是北师大体育系毕业的才行。经过可靠的组织推荐,到校后经过考察,再试教一年,才决定去留。续聘5年之后,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新教师就纳入到学校的教师队伍中,岗位稳定,得以充分成长发挥。扬州中学在聘请教师时,不仅注重学问,而且特重品行,认为学生良好品行的养成,非全体教师俱为楷模不可,所以聘请的教师不但学问、经验方面是一时硕彦,且修养有素,同时以专任、久任为原则。
校方对这些千方百计选聘来的优秀教师,给予充分的尊重和支持,从而发挥他们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南开学校的新教师到校,校长立即接见,确定教学任务,教务员立即把教学用书送到教师手中,总务处职员也立即领路,把新教师安排到宿舍。南开学校给每位教师提供一间单身宿舍,对家在本市的也不例外。室内单人床、书桌、座椅、书架、脸盆、水壶、痰盂、扫帚、簸箕等齐备,每日有人供水扫除。书斋条件虽然简陋,但有了一个专用空间可以避开干扰安心备课,又不用坐班,教师十分满意。学校领导平时通过工作或谈心接触教职工,而每逢学年终了放暑假前,学校定要举行一次全校教职员大聚餐,校长主持并举杯祝酒,对教师一年的辛勤工作表示感谢。南开素来倡导简约,但对这笔开支绝不吝惜。
扬州中学对聘来的教师高其薪俸,安其寓所,且礼遇有加。校长周厚枢常轮流约请三五教师到家中小聚,于浅斟慢饮中畅所欲言,学校诸多兴革的设想由此产生。他对青年教师多有奖励,相信人必有所长,必有潜力,在教师中倡导以道德相砥砺,以学术相切磋,彼此联系,彻底合作,共谋教育发展。金大附中在张坊掌校期间,通过募捐修建了教师宿舍,名为“八家村”,解决了教师住宿困难。在物价高涨、钱币不断贬值时,购买大米和食油分给教师。学校员工及家属有病无钱就医,由校长签字即可送往鼓楼医院免费诊治。这些做法都大大提高了学校教师的凝聚力和自豪感。
教得有方 学得深刻
名校教师知识渊博,学养深厚,而又经验丰富,讲课艺术高超,深入浅出,教学有方,学生听起来轻松,记忆深刻。不少教师著书立说,卓有成就,是专家的水平。如北师大附中自其前身五城学堂起到1930年,据不完全统计,有25位教师出版了自己的学术著作,历年自行编写出版教科书23种,有的成为全国通用教材。李士博编写的《初中植物学》、《初中动物学》、《初中生理卫生学》为全国普遍采用,傅种孙编写的《初中混合数学》及程国璋编写的《本国地理》发行达几万册。作为私立学校的天津南开学校可以不采用教育部编审的教科书,一度组织本校教师自编教材,由学校付酬,而如果没有强大的师资力量这一点恐怕不易办到。当时中学名校教学使用自编教材的现象是较为普遍的。
许多校友若干年后回忆起来,对中学时代的老师如数家珍,某些教学情景仍然历历在目。北师大附中博物老师李士博先生教学生关于矿物硬度的记法:“滑、膏、方、莹、磷、长、石英、黄玉、刚、金刚”,押韵、好记,钱学森到老不忘。扬州中学前身江苏省立八中的江子云先生教历史,每讲一个故事,动辄背诵《资治通鉴》,如小孩子背《三字经》,而他的历史故事又特别多,说起来滔滔不绝,往往校工在课堂门口来回摇铃多次他才卷书下课。每次课学生都能学到历史上几句名言,“何物老妪,生此宁馨儿?”“华亭鹤唳,可复闻乎?”南开学校的孟志荪先生讲国文,从《诗经》、《离骚》、《乐府》、唐宋八大家文、唐诗、宋词、元曲讲到明清小说,在课堂上往往情不自禁地拍案叫绝。北师大附中教英文的赵乐溪先生给高二学生上英文选修课,课本用的是《威克斐牧师传》。他第一堂课先把小说第一句念一遍,然后把这句话用文言翻译出来,就是:“余之择妻,犹余妻之择嫁衣,不求表面之光华,唯求性质之耐久耳。”话音未落,学生哄堂大笑。总的来说,名校老师水平高,认真负责,教学又得法,课内“实”,课外“活”,学生受益很大。
抬高门槛 不断淘汰
另外不可忽视的一点,就是这些名校的学生基础好。民国中学名校多以“高门槛”和高淘汰率著称。如北平四中,因在京津、河北、山西一带声誉卓著,每年报考人数常在六七百人以上,为录取名额的五六倍。南开学校的生源遍及全国,还有不少华侨子弟不远万里来投考,所以学校每年暑期还要办一期补习班,为这些未来的新生作些考前辅导,极受欢迎。金大附中1928年新生录取率初中为38.38%,高中为45.8%,多半投考者都要被刷掉。名校难考,能考上的学生一般基本功都比较扎实,自觉用功,自控能力也较强。
不过,不要以为考进去就万事大吉,入学只是过了第一道槛儿,接下来还有不断的考验和淘汰。名校的课程以深和难出名,不仅教材内容如此,教学要求也很高。以南开为例,学校的教材,国文、英文大都是自编。国文内容文言文较多,英文内容多为小说、寓言。初中的数学教材也是自编,高中化学、物理、数学都用外国原版教材,用英语讲授。北师大附中高中阶段设了不少选修课,如国文高一设有文学文选读、论理学(逻辑)、心理学,高二设修辞学,高三设学术文选读。英文选修高一设英文短篇小说,高二设英文长篇小说,高三设时事文选。从高二起,高中代数、解析几何和物理课都采用英文教材。高中物理课每周有一次实验课,实验结果要经教师审查,发现不应有的错误时要求重做,有时一下午两节课的实验需要延长到晚饭时间才能做完交卷。
金大附中因系教会学校,特重英文。初一学生字母还没认清,即开始学《泰西五十轶事》,初二换上《泰西三十轶事》,内容更深,生词更多。初三学《天方夜谭》,高一开始读《格列佛游记》,高二用的是《世界短篇小说选》,高三读《约翰逊行述记》加《密勒氏评论周报》,另外读英文《大陆报》。文法课用的是《正确英语》,也是英美高中生用的文法教科书。在教法上也很特别:教师先布置课文,学生回去查字典;第二堂课由学生提问,教师负责解答;第三堂课就要进行小测验,记为平时成绩;第四堂课教师进行小结,加深印象。此外,其他课如范氏大代数、三角、解析几何、物理、化学、世界史等,也用英文教材。重视基础工具课程语、数、外,数、理、化等科教材倾向使用西文原版教材,也是当时这些名校普遍的现象。
名校对教学抓得紧,淘汰率也高。北平四中校章规定,新生入学后,第一学期为试验期,期满试验不及格者即须退学。金大附中当年规定,高中生有12个学时的课程(初中生15学时)不及格,就得留级,连续两次留级就得退学,任何学生不得例外。学生平时成绩占2/3,期终大考成绩占1/3,所以金中的考试也特别多,平时有小考,每月有月考,期末有大考。每次上课都有考试的可能,而这些平时成绩在学期总成绩中所占比重又很大,学生都必须慎重对待。可以说,金大附中的学生就是在这种大大小小的考试制度下千锤百炼过来的,跟不上的只有留级或者退出。
名校管理严格,纪律严明。考勤、食宿等均有规章,违者决不姑息,而考试作弊则勒令退学。南开学校也招收“试读生”,多半是军政界要人或“关系户”子弟,虽不经考试入学,但一年后考试合格者方可转为正式生,否则退学。升级、毕业都不降低标准,这个情面是丝毫不讲的。因此名校教育质量高,学生水平过硬,也应看到其背后严格筛选和淘汰机制的作用。
一般而言,这些名校的课程教学内容深度、广度都超过其他中学,高中一些科目,还加入许多额外内容以与大学课程衔接。钱学森回忆,他从师大附中毕业后到上海交通大学学习,第一年觉得大学功课没有什么,因为中学时都学过了。经过严格筛选训练的名校学生投考高校的竞争力也很强,一般都能考上大学。
名校教育注意引导学生对学科的兴趣,也注意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才能。学生自治,结社、办刊、排戏、旅游,非常活跃。如南开的新剧团,声誉日隆。体育运动更是普遍。排球是北师大附中的“校技”,篮球“南开五虎”名声传遍全国。总而言之,优良的师资和优秀的生源,构成了高标准教学的基础,也有助于良好校风的形成,成就了这些中学极高的升学率以及在社会上的声望。
不过,这些名校无疑仍是一种精英式教育的典型。对此,曾任北师大附中主任(校长)的教育家林砺儒就表示过担忧。他以为,理想的中等教育,是全人格的教育。竭力抬高标准以追随大学,这样的中学只能成为极少数人的教育,决不能大众化。那么中学应如何定位?中学教育的价值究竟何在?这恐怕是今天我们仍应思考的问题。
[ 原题 | 民国时期的名校“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