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刘电芝 黄颀 发表时间 | 2014–08–19 来源 | 中国社会科学报
性别角色是一个人的社会性别,分为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和未分化四类。双性化者兼具社会公认的男性正性特质和女性正性特质,其人格发展最优,人际关系最和谐,适应性最好,故应引导中国大学生向双性化性别角色方向发展。
性别角色是一个人的社会性别,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模仿学习获得的一套与自身性别相应的行为规范。美国心理学家贝姆(Bem)于1974年编制了性别角色量表(Bem’s Sex Role Inventory,BSRI),通过该量表度量,可以将人的性别角色分为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和未分化四类。双性化者同时兼具了社会公认的男性正性特质(如有判断力、有领导能力)和女性正性特质(如温柔、善解人意),其人格发展最优,人际关系最和谐,适应性最好;男性化者在男性正性特质上占有优势却缺乏女性正性特质,其情绪稳定、成熟、敢作敢为、忧虑水平低;女性化者在女性正性特质上占有优势却有较少的男性正性特质,其亲和力强、有爱心、善解人意、人际关系良好;未分化者与双性化者完全相反,在男、女性人格优点上都表现出较低的水平,是最差的性别角色类型,这一类人通常表现出紧张、焦虑、缺乏信心、畏怯、内向、心理健康水平低等特质。研究表明,个人成就和心理健康程度的高低与性别角色有关,从高到低依次为双性化、男性化、女性化、未分化。
“溺爱型”教养方式成“中国特色”
笔者通过对全国5008名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发现,有1/3大学生的性别角色表现为未分化。近十年,我国大学生未分化人数迅速飙升,已从1998年的6%达到如今的30.3%。与此同时,我们在美国进行的性别角色调查结果显示,美国大学生中,双性化比例高达56.1%(我国双性化比例则为37.1%),未分化比例仅为11.3%。
分性别比较发现,美国女大学生在双性化上极其显著地高于中国女大学生,而在未分化上极其显著地低于中国女大学生,但男生则没有如此明显的差异,仅在未分化上美国男大学生显著低于中国男大学生。此外,中国理科女大学生“性别角色倒错”现象严重,即女性男性化比例显著高于美国女大学生的男性化比例。
美国大学生从一年级到四年级,四种性别角色类型都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统计检验上没有差异。而中国大学生从大二起性别角色开始显著变化,大二到大四,双性化显著上升,未分化显著下降。值得注意的是,到了大四,中美大学生性别角色分布在双性化和未分化上达到无显著差异。
从教养方式来看,美国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主要为专制型和民主型,对这两种类型进行比较,发现二者在四种性别角色上均无差异。在中国,家庭教养方式为民主型的大学生在双性化比例上显著高于教养方式为专制型的大学生,而在未分化比例上,家庭教养方式为民主型的大学生显著低于教养方式为专制型的大学生。值得重视的是,“溺爱型”教养方式成为“中国特色”,并且是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中产生未分化最多的教养方式。
引领青少年性别角色健康发展
如何防止这种偏移现象的继续发展?社会、学校与家长应该如何正确引领青少年性别角色的发展?根据我们的研究,特提出以下启示与对策。
第一,媒体进行正确导向。近十年我国大学生中性别角色未分化人数大幅增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媒体在对“中性”进行宣扬时,往往仅依据外部特征对青少年进行导向。一些选秀节目更是误将外表“中性化”的个体视为双性化,这在很大程度上误导了价值观尚未稳定的青少年群体。相关媒体应正视这一问题,为青少年营造一个良好的性别角色成长环境。
第二,积极关注女性成长。中国女大学生性别角色的发展滞后,甚至出现些许扭曲,值得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如果只一味地强调竞争,会使女性性别角色男性化,这对女性的身心健康是极为不利的。因此,社会在强调事业成功的现代女性时,也应突出宣传传统女性的美德,特别是在宣扬女性人才时,不仅要凸显其事业的成功,也要彰显其女性的优势与美德,使更多的女性在发展男性化工具性特质的同时保持女性的表达性特质,成为既能从事女性活动又能从事男性活动的身心健康的双性化个体。
第三,父母改变溺爱包办。我们的访谈调查揭示,溺爱是最差的一种教养方式,会导致更多的“未分化”;调查同时发现,初三、高三、大四年级是双性化发展、未分化抑制的关键时期。这几个升学、就业重大生活事件是人生转折的重要关口,既是对孩子的重要考验,也是培养其独立思考、积极面对挑战的良好时机。作为父母,不能包办代替,要“舍得”让孩子经受挫折。过度的爱会使孩子优柔寡断,凡事缺乏主见,更难以养成双性化所需具备的“有领导能力、胆大、乐于冒险、有判断力”的特质。
第四,大力加强体育锻炼。已有研究证实,体育锻炼有助于培养男性正性特质,而男性特质是双性化特质的核心。我国大学生性别角色未分化人数的大幅增长与体育锻炼的削弱密切相关。笔者调查表明,我国有7.5%的男大学生为性别角色倒错,即男性表现为女性化,这对男性的发展极为不利。而体育锻炼是改变这种偏移的最好途径。为此,家长应让孩子从小养成体育锻炼的意识与习惯,使体育锻炼成为其生活中的必需。大、中、小学也应增加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要求每个学生至少培养一项体育特长,体育的达标与特长应成为衡量学校的重要指标之一。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