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良君:论教育的本质

作者 | 史良君   发表时间 | 2014-08-11   来源 | 共识网

   

如果人们只是把所谓的“学校”教育看作是真正严格意义上的教育,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与教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与教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明建设与教育、社会主义法制文明建设与教育、社会主义道德文明建设与教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教育、社会主义企业文化建设与教育等看作是一些非真正严格意义上的教育;

如果人们只是把在有形围墙封闭中的“校园”里、面对有限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经院式的抽象理论教育看作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而将那些没有围墙封闭着的具有更加广阔时空且面向无数大众的社会教育实践活动看作是一些非真正严格意义上的教育;

如果人们只是把在纸质试卷上进行着的白纸黑字的考试看作是真正严格意义上的教育考试,而将那些在伟大的现实社会中进行着的生产实践创新活动看作是一些非真正严格意义上的教育考试;

那么,这就无异于把一个小池塘里的水看作是水,却不把整个太平洋的水看作是水一样,这就是坐井观天,一叶障目,舍大取小,舍本求末,买椟还珠,刻舟求剑,或者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这样的教育就是庸俗狭隘、愚昧无知的“形而上学”的应试教育。

只有当人们能够清醒的认识上述道理时,人们才能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社会整体的国民素质教育,而不是仅仅停留于所谓的狭隘的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只不过是社会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而不是全部。学校后的社会化教育乃是更重要的素质教育,或者说,社会整体的国民素质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更高追求与更高境界。

素质教育的本质是教育理论在现实社会的实践应用。“实践”才是素质教育的生命灵魂之所在。若将教育理论看作是一棵植物,那么社会是教育理论实践的伟大现实土壤。只有当教育的“理论”之树在现实社会的土壤中结出了“实践”的果实,中国教育才能走出狭隘的自我,迈入真正“现代化”的殿堂,教育的改革与转型才算成功。

何为“学校”?真正伟大的学校是社会,或者说,社会才是最伟大的学校。社会才是真正“藏龙卧虎”的地方。只有社会的熔炉才能锻造最好的钢铁,铸就最好的品质。

何为“学生”?不是年少的人才是学生,其实所有社会中的人都是真理的学生。在知识高速发展的现代信息社会,所有的人都需要不断的学习,领导干部尤其需要持之以恒的终生学习,因为他们的愚味无知将会因其影响范围之宽广而放大成为整个社会的群体性灾难事件。

社会教育的对象是成年人,也正是因为这样,社会教育的难度比普通的学校教育更大。成年人基本都具有了自己独特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比较难以改变,而青少年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处于生长发育的形成阶段,相对而言容易塑造。

由此可知,真正伟大的教育对象是成年人,而不是青少年。“水涨船高”,受教育者自身的水平越高,则对他们进行继续教育的难度就越大,受教育者对教师水平的要求也会越高,正如面对中央政治局委员的讲课显然要比面向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讲课要复杂的多、高级的多,这是因为解决成年人在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现实社会问题所需要的能力要比解决青少年在单纯学校教育中所遇到的简单抽象问题所需要的能力大的多。

相对于抽象问题,现实问题才是更高级的问题存在形式;相对于青少年,成年人才是更重要的教育研究对象。

以无与伦比的真善美的强大磁场去吸引成年人的注意力,以真正的智慧去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真心实意且卓有成效地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社会中的实际问题,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促进国民素质的综合提升,让每一个生命内在的真善美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这才是真正伟大的教育实践活动。

继承了大量前人的知识,却不懂得如何创新与发展,只是零散地记住前人的知识并使自我异化成为纯粹的贮藏室和博物馆,那就是真正的书呆子。然而这并不是学生的错误,而是教育导向的错误。一切向”过去”看齐与靠拢,唯”过去””马首是瞻”,”厚古薄今”甚至”是古非今”,以”过去”为评价事物的唯一标准与根本法则,活在”过去”,无视将来,只知继承,无力创新,这就是当前中国教育的最大失败,也是中国封建社会难以脱胎换骨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何为”教育”?

教育不是对于前人所发现的理论知识的全盘接收与继承,还包括对它们的质疑与批判,以及更加重要的改革创新、内涵发展与社会实践应用。

继承传统意味着人们将眼光停留于过去的历史,把历史前辈和他们所发现的知识当作真理主人和绝对真理一样进行崇拜。它们是第一位重要的,而我们自身是第二位的甚至是可有可无的。这表明我们对过去历史的尊重,展现出自我生命谦卑的美德。

然而这只不过是教育的一个环节,而且是非本质的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第一位重要的是历史前辈和历史知识,而不是我们自己本身。在这个充分消化吸收前人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通过抄袭、模仿、分析、理解以便达到前人的认识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换句话说,就是让我们自己成为前人本身,成为历史的”镜像”。

在这个环节中,对我们而言,前人的知识财富就相当于生命天赋的大自然,我们学习前人的知识那就相当于欣赏前人的艰辛劳动所创造的美丽风景。此时,前人的认识的最高峰就是人类认识史上的珠穆朗玛峰,前人的认识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就是我们的认识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我们只能欣赏别的生命所创造出来的美,却无法自我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美,这是一种生命的缺陷。

显然,没有一个生命愿意成为前人历史的”镜像”,只有超越前人,才能表明我们的生命具有不可或缺、无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这就是创新与发展之所以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在传统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这就是教育的第二个环节,而且是本质的环节。

创新发展意味着人们将眼光投向于未来,意味着我们自己将成为世界的主人而登上历史舞台,用我们自己那超越前人的知识力量去创造历史,去改变历史,去书写历史的辉煌篇章。

在这个环节中,我们自己将是第一位的世界主人,而历史前辈则退居于二线甚至销声匿迹;而在前一个环节中,历史前辈是第一位的世界主人,我们则是他们的忠实观众。

显然,整个世界的历史格局在这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然而只有经历这种矛盾向其对立面转化的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运动,才能表明历史的火炬从前人的手中传到了我们的手中,我们才有可能从原先的历史田径场跑道上的旁观者转变成为真正的运动员。

前面所述的二个环节,就是教育自身内在隐藏着的两个互相矛盾着的客观必然环节,这就是教育自身内在的一分为二性。

当然教育的这两个环节是辩证统一的,是前后依次发生着的,没有对于历史传统的继承就没有创新与发展的知识基础,而没有创新与发展那么历史传统的继承就会丧失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没有后者也就没有前者,两者互相依存,相互支撑,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圆周运动,这就是所谓的”周易”。

继承传统理论知识那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教育的终极目的和现实目的是创新与发展。

就中国当下的教育现状而言,我们在潜意识或无意识之中将继承传统放在了第一重要的位置,却将创新发展置于第二甚至可有可无的位置。推其原因,这可能是因为传统理论知识的标准答案的设置比较容易统一,因而对于知识理解的正确与错误容易判断与评价,这有利于考试分数的评定与所谓”人才”的筛选。

反之,如果要对创新发展进行评价,相对而言就显得困难的多了,因为这涉及未知的领域,在当前是根本无法对它进行准确的科学评价的。而要真正考查某种创新与发展是否有价值,那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历史实践的检验与证明,比如说,一年、十年甚至更久,这种跨时间维度的评价是事物自身发展的历史实践的科学评价,这就是事物自身发展作为一个系统整体而言的客观实践的历史评价,或者说,事物的客观评价其实就是事物自身发展的整个历史实践过程,显然这是当前急功近利的教育所根本无法忍受的,教育所需要的是当下眼前的成绩,而不是将来长远的成绩,这是每一级教育主管所关心的”头等大事”。

人们以为如果每一个片段分别达到最优,那么无数个最优片段的组合就会自动在整体结果上达到最优,这就相当于人们以为生命的直线是由无数条努力的微小线段组成,以为无数个线段放置在一起就会自动地拼成一条直线的认识一样,其实这都是些错误的认识论。

事实上,无数个线段乱七八糟的放置在一起,可能得到的只不过是一条无限弯曲的折线,甚至其终点就是原点,因为每一条线段的方向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只有将无限的线段都统一于同一个直线之中,才能使之有机地组合成一条伟大的直线。

无数个局部有序的部分与细节的组合整体可能恰好形成人世间最混乱无序的集合体–人类社会,换句话说,整体结构与功能的混乱与无序来自于部分与细节的结构与功能的有序与最优,显然,这里面缺乏一种各部分与各细节之间的有序排列与组合。

一只手,一只脚,一个躯体,一个大脑,割裂开来都是没有任何生命意义的,只有将它们有机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系统整体,每一个部分才能发挥其生命功能。部分因为整体的存在而有其生命意义与价值。

这一切都表明:整体的布局与生命灵魂才是每一个部分与细节都具有生命意义与价值的根本原因之所在。没有最清晰的宏观整体的战略视野,一切局部的努力与成功都将沦落成为无意义的努力与成功。整体宏观战略认识的模糊或缺失乃是人类社会最致命、最可怕、最沉重的失败。

正是因为当前中国教育的战略重心是放在继承传统的历史身上而不是创新发展的未来身上,因此,寄希望于中国教育成为推动中国社会改革创新与内涵发展的强大动力与生命源泉的伟大梦想就必将沦落成为缘木求鱼与纸上谈兵的空想与幻觉。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伟大振兴与教育的伟大振兴是息息相关的,前者是末,后者是本,前者是枝叶,后者是树根。

没有中国教育的伟大改革与转型,就没有创新与发展的生命源泉,就没有中国社会的伟大改革与转型!



提交评论

你必须 登录 以便提交评论

关于我们

醒客教育思想网由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题写站名,并得到茅于轼、张曙光、雷颐、汪丁丁、丁学良等国内知名思想界人士的支持,是一个传播国内外最新教育思想、观念资讯与新知的公益性网站。

联系我们

E-mail:edu.thinker@hotmail.com

微信公众号:eduthinkers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eduthinkers

醒客教育思想网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8113215号

             

Designed by 广州醒客

Powered by WordPress

// www.eduthink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