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建莉:玩耍和阅读同样重要

作者 | 尹建莉   发表时间 | 2014-08-12   来源 | 中国教育报



妈妈和爸爸应该是孩子想到了就觉得最温暖、最可靠、最可以放松的那个人,而不应该是严厉的执法者和令人压抑的君主。冷酷从来不是教育,它是教育的反义词,冷酷教育只能制造冷酷。

我曾在微博中发过一条测试题:

周末,两个初中生各自在家玩电脑,都在午饭摆上桌时不愿下线。一位妈妈叫孩子两次,看孩子不愿下线,愉快地把饭碗端给孩子,让他一边玩一边吃,不让孩子别扭;另一位妈妈叫孩子两次,看孩子不愿下线,不再吱声,吃完饭收拾掉饭桌,把剩下的饭倒进垃圾桶,惩罚孩子,不给他吃饭。大家觉得哪个方法好?

这两种选择,非常典型地代表了家长对孩子玩电脑的两种心态:家长心中无任何负面情绪,无任何惩罚行为,让孩子玩得高兴;家长心中有负面情绪,有或明或暗的惩罚行为,让孩子玩得内疚。

更多网友选择的是第二种,有的选择“既不给他端过去,也不倒掉,把饭留着,他自己想什么时间吃就什么时间吃”,这其实和倒掉饭菜是一样的,属于家长心理上有惩罚性的第二种。

同样的情境,换一个前题,孩子不是因为玩电脑而顾不上吃饭,是因为思考一道数学题或读一本书而沉迷,不愿意过来吃饭,那么你会用哪一种方法呢?

如果你还坚持第二种,认为按时到饭桌上吃饭比一切都重要,说明你的家庭生活中很少有随性和变通,一个简单的生活细节都不可以偶尔打破。在缺少自由的家庭生活中,你的孩子应该会变得越来越听话,能遵循你所订立的各种规则,一板一眼、事事听命于家长,令你满意。但将来他的能力绝不会超越你,他的幸福感绝不会比你多。当他在所有的生活细节上都不可以打破你所设定的规则时,他的人生也一定不会超越你所能为他提供的条件和框架。

这么固执的家长应该是少数,我相信大多数人会因为换了情境细节而改选第一种,答案当然是显而易见的:学习功课和玩电脑分别代表有价值和无价值,受到的待遇自然不同。

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玩耍?如何看待电游?如何让孩子学业和游戏兼顾?

玩耍和阅读同样重要

一直以来,人们总是有意无意地蔑视童年的价值,认为童年只是成人的准备阶段,所以玩耍只是儿童的一种年龄属性,没有价值属性,甚至有人认为学习和玩耍根本就是冲突的,犹如减肥和吃美食相冲突一样。我亲耳听到一位家长对6岁的孩子说:“要上学了,以后再不能买玩具了。”

事实是,玩耍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成才非常重要。儿童需要玩耍就像需要母爱一样。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早已证实,玩耍是儿童最重要的学习途径之一,儿童首先是在玩耍中去认识、模仿和体验各种常识的。剥夺玩耍,不仅是剥夺童年的快乐,更是在剥夺儿童有效的学习方式。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艺术创作和欣赏的能力、娱乐的能力、有意义地利用闲暇的能力,都是公民效率的重要成分,比其他能力训练累加在一起更加重要。”他认为抑制休闲玩耍的需求是绝对错误的,会造成恶果。“没有玩耍就没有成长”,是几千年来人类社会经验的总结,在中国得到确认和推广却是近些年的事,尤其目前孩子们的玩耍和功课严重对立,人们只看到孩子在被迫学习中所获得的一点成绩,却看不到放弃必要的玩耍所遗留的长久的隐患。

其实,孩子在书桌前度过时间的长短并不能决定其成绩高低。因为学习是件需要智力和情绪双轨并行来发展的事,成绩和孩子的情绪、情感完全呈正相关。如果孩子玩耍不足,其情绪和智力都会处于糟糕的状态,他的成绩也将会处于正常水平线下,出现磨洋工、不专注、理解力差等问题,比如有些孩子经常被评价为“挺聪明的,就是不好好学习”。这些状况如果一直在恶性循环中延续下去,会变成一个人一生都去不掉的缺点,使其永远地失去成就大事的气质。

以前,很多家长不理解阅读的重要,对“看闲书”很鄙视,会有家长粗暴地把孩子从外面借回来的小说烧了。经过很多年很多人的努力,阅读的重要性现在已得到普遍的认可,但和阅读同样重要的玩耍却还处于被排挤的尴尬境地中。事实上,阅读和玩耍都是保证儿童健康成长的正餐,而不是可有可无的小菜。用学习来挤占儿童的玩耍,相当于既要孩子长个子,又不给他吃饱饭,是一种自相矛盾的错误做法。

有人会说,我承认玩耍很重要,如果孩子玩别的,比如打篮球、下棋,我就支持。其中的潜台词无疑是:电游不是健康游戏。

实际上,真正令人纠结的,是孩子们的行为不符合成年人的有用原则和功利原则。设想现在电脑还没有被发明,孩子们最喜欢的是打球或唱歌,打球和唱歌也将被妖魔化。我认识的一位母亲就对正在读高中的儿子酷爱打篮球恨得咬牙切齿,听她的口气,宛如她儿子正在吸食一种叫“篮球”的毒品。

没有负罪感地玩,才能协调好学业和游戏的关系

以我女儿圆圆为例,很多人以为圆圆是标准三好生,做事从来都是令家长或老师满意的。其实圆圆是个普通的孩子,也有各种不足和毛病。她从大约十岁开始玩电游,可以一口气在电脑前坐七个小时,顾不上吃饭,我就把饭碗送到电脑前。她大学读的是工科,功课压力很大,课余还要参加乐队排练、看电影、看小说、买时装、谈恋爱,再加上玩电游,时间上经常捉襟见肘,忙得不可开交。现在她已在美国一所常春藤盟校读硕士,还见缝插针地玩。

我当然希望她学习、生活、娱乐几不误,一切井井有条。但我知道完美的状态很难实现,我自己到了中年也始终没学会把一切都安排得那么好。既然自己都做不到事事安排合理,那我也不要这样去要求女儿,轻松愉快难道不是人生的终极目的吗?有太多的研究表明,人的身体健康和情绪息息相关,我坚定地相信愉快的心情是最好的养生,所以基本上能坦然地和自己及家人的各种缺点和谐相处——这份坦然可能让我们在一些小事情上表现不完美,但它并没有降低我们的人生质量和幸福感。圆圆读本科时同宿舍6个女孩,自我管理上做得完美的只有一个,但6个女孩各有各的精彩,都很出色,学业上也并没有明显的差异。

事实上,在玩耍和学业兼顾的问题上,孩子能做到“大致齐”就已经很好,允许平时安排得不理想,甚至哪几天或哪段时间特别不理想,只要总体上能兼顾玩耍和学业即可——这个简单的目标能否正常实现,完全取决于父母的态度,只要家长态度拿捏得当,孩子基本上都可以实现良好的自治。而所谓“拿捏得当”,做到了也并非难事,核心即“不管是最好的管”。

“不管是最好的管”这个理念是我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提出的,它可以套用到对孩子学习、游戏等的一系列管理中。“不管”,不是不负责任的放任自流,不是对孩子漠不关心,而是无为而治。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不作为,却是最有效最长远最有力的一种方法,可谓是教育的一种最高境界。

这一境界的心理学基础是:人的天性是向上向善的,在正常的环境中,每个人在善恶表达上,一定是优先表达善的一面。只有在变态的环境中,恶才会被刺激出来。这都是人类基因自我保存和延续的一种本能反应。所以家长不必担心自己不管孩子,孩子就会一路下滑,一直滑到“网瘾”中——有这样担心的家长,结果往往是越管越不如意——这就是严格的父母往往教育出不如意孩子的深层原因。

在正常生态环境中,未成年人都有自我调适的动机和力量,而且年龄越小,调适功能越强大。也许他们会不时地玩得过了头,也许他们短时期内在学业上不如人意,只要家长信任孩子,为孩子营造一个友好善意的家庭气氛,让孩子无任何负罪感地去玩,孩子就有能力慢慢协调好游戏和学业的关系。圆圆初一初二狂玩游戏时一度也影响了学业,我从未因此训过她。在中考和高考前一年,她都自觉地把游戏盘打包收起来,完全投入到学习中。

并非只有圆圆能做到这一点,父母亲如果完全信任孩子,从不用负面眼光看孩子,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可以做到这一点。如果孩子能从小尽情地玩耍而从不因此被训斥和鄙视,那么他将来对工作和学习也会像对待玩耍一样认真和热情,投入并富于激情。这一点,从很多身心健康的成功者身上都可以观察到。

来自成人的外部控制,特别容易打扰这种自我调适,导致其心理秩序紊乱,自我管理能力下降。所谓“网瘾”,往往是儿童自我管理功能和选择功能受到破坏的一个后果。深究一下这些孩子的家庭生活,几乎都可以看到家长的错误管制及游戏之外的问题。

“规矩”不是管制,“方圆”不是服从

把饭倒进垃圾桶,这个动作真是痛快,但想象一下这个行为有多么野蛮粗俗吧。我知道很多人一旦置换角色,就会吃惊地发现这确实不是好方法。那么为什么会选择第二种做法?答案只有一个:因为他是孩子,而且是“我的孩子”——这就是你思维中的症结,以前一直不曾意识到它的存在,现在它显现出来了——即在你的潜意识中,你一直不曾和孩子真正平等过,你是把自己置于一个操纵者和领导者的位置上了,你和孩子的亲子关系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甚至是奴役和被奴役的关系。教育手段如果不包含有善意和悲悯情怀,又怎么能指望孩子学会爱和同情呢?冷酷的手段确实能立竿见影地让孩子变乖,但冷酷本身也一定会给孩子留下深刻印象。儿童是从榜样那里学会如何对待他人的,如果有朝一日他表现出对其他人、对父母或对自己冷酷,请你不要吃惊,也不要委屈。

留言中还有家长认为应该强行直接关机,该吃饭就吃饭,没什么商量的余地。这种方法属于直接控制,行为十分简单,但也十分粗暴,后果可能会很严重,孩子发生“网瘾”、成绩不佳、逆反心理严重或消沉等系列负面行为的概率将会非常高。还有的说家长要和孩子一起饿,也不吃饭,直到孩子下线。这是一种通过自残来给孩子施加压力的行为,亦不可取。

现在动不动发生青少年自杀的事件,人们总是喜欢归昝于“生命教育缺失”——这种大而无当的陈词滥调不但于事无补,而且欲盖弥彰。如果一个孩子和父母亲关系良好,想到父母时内心是温暖的而不是冰冷的,他决不会自杀。

2012年12月14日,美国康涅狄格小学发生枪击惨案,造成28人死亡,凶手是一名20岁的年轻人,他先在家中杀死母亲,然后到母亲曾服务过的小学行凶。

如此残酷的年轻人,他到底遭遇了怎样的家庭生活?他的父母到底是如何跟他相处的?拼凑一下媒体漫不经心提到的一些有关他的家庭生活的信息和细节,不难看出问题的真正根源。比如,他的妈妈对两个儿子非常严苛,尤其对小儿子亚当(即凶手),不高兴时会用枪指着这个男孩的头……请想象一下母亲这些态度和行为带给儿子的感觉吧。枪击案发生后,枪手的哥哥第一个反应是,他妈妈肯定被打死了,这个判断绝不是空穴来风。

如果一个孩子和父母的关系融恰,他就不会变坏,也不会去自杀。因为父母一方面是孩子最好的心理依靠,另一方面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又深刻地影响着孩子对世界的态度,如果孩子对父母失望了,他就对整个世界失望了。

我们受一句话的误导太深: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太多的人错把“规矩”理解为琐碎的管制,把“方圆”理解为服从,这种浅薄的理解只能产生一些浅薄的教条,不知让多少人踏入误区。

妈妈和爸爸应该是孩子想到了就觉得最温暖、最可靠、最可以放松的那个人,而不应该是严厉的执法者和令人压抑的君主。给孩子送一碗饭和溺爱没有一点关系。溺爱往往是包办,本质是成年人爱自己;爱则是理解和接纳,本质是爱孩子。只要是正常的爱,给多少都不会让孩子变坏,得到爱越多的孩子,成长得越健康。冷酷从来不是教育,它是教育的反义词,冷酷教育只能制造冷酷。

一碗饭是送到孩子手上还是倒进垃圾桶,这看起来如此小的一件事,对孩子的影响却会深刻而久远——回到开始的测试题上来,选一还是选二,这是个极小的生活小细节,却是一块教育的试金石



提交评论

你必须 登录 以便提交评论

关于我们

醒客教育思想网由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题写站名,并得到茅于轼、张曙光、雷颐、汪丁丁、丁学良等国内知名思想界人士的支持,是一个传播国内外最新教育思想、观念资讯与新知的公益性网站。

联系我们

E-mail:edu.thinker@hotmail.com

微信公众号:eduthinkers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eduthinkers

醒客教育思想网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8113215号

             

Designed by 广州醒客

Powered by WordPress

// www.eduthink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