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杨照 发表时间 | 2012-06-29 来源 | 南方周末
“让我高考考这个,我必定会崩溃。”接受哲学挑战长大的法国青年跟你有什么不同
每个社会都有菁英教育。但除了法国之外,很难找到别的地方,菁英教育的核心是哲学。鉴别是否具备接受菁英教育资格,看的是你的哲学能力;衡量教育成就高度,看的也是你的哲学本事。
一直到今天,法国的大学入学考试,不管文科、理科和经济社会科,仍然都必须考哲学(每科3题,任选其一)。2012年的题目,就包括:“所有信仰都与理性相悖吗?”“工作,仅仅就是为了做个有用的人吗?”“评点卢梭《爱弥尔》中关于‘教育’的一段论述。”(2012年6月28日是卢梭诞辰300周年纪念日。这是巧合呢,还是法国人有意以这种方式来纪念卢梭?)
这样的题目,我们看得瞠目结舌,然而比起萨特(Jean-Paul Sartre)那个时代,却又已经不晓得简单多少倍了。在法国,答不出这样的问题,是挤不进菁英行列的。
萨特是菁英中的菁英,他考的是那个时代(现在也还是)法国最顶尖的大学——巴黎高等师范学校。他是他们那一届的榜首,这意味着他拥有最强悍、最敏锐的哲学思辨心灵。
每个社会、每个时代,总有一些接受菁英教育的人,会产生反抗菁英教育价值的态度,提出质疑菁英教育意义的主张。正因为他们自己是菁英教育的受惠者,他们提出的批判、质疑也就格外引人注目。
和萨特名字密切连接在一起的“存在主义”,其起源第一义,实则是法国哲学菁英青年对既有哲学传统的反击。“存在主义”始于尖锐地点出传统哲学最严重的问题──努力解释生命,寻索生命背后的抽象原理原则,却对于解决人活着的实质困扰,无能为力。
“存在主义”有时又被译成“实存主义”,就是为了凸显existence这个词含藏的反叛、挑衅意味。existence指涉的是个人的、现实的、当下的存在,对比对照于作为长远哲学课题的being,隐藏在后面,并管辖个别生命存在的存在道理。存在道理,或说关于存在的知识,源自现实的存在,或说存在的现象,然而经过哲理智慧的归纳、衍发后,形成了深奥、漂亮的哲学体系,却对解决现实存在问题无能为力,这岂不是一大讽刺?
存在主义不是游戏,不是闹着玩的。存在主义如果可以闹着玩的,那就失去了它和对手之间平起平坐的地位,也就失去了它自称的建立理由。要批判过去的哲学不能处理存在的困扰与痛苦,那么存在主义当然就得证明:第一,这种困扰与痛苦之所在;第二,存在主义的确能对这种困扰与痛苦提出解决。
存在主义探问,要是回到当下片刻,诚实地去除所有不能被证明的借口和自我欺瞒,我们还能怎么活下去?不再拿上帝作借口,将上帝的现象还原为人依靠意识建立起来,让自己相信的对象,我们的生活会产生什么变化?就连明天我会活着,我和身边亲人的关系会维持不变,这些都不是可以被证明,也就不是在生活上可以被依赖的前提,如果勇敢地拿掉了这些,我们还能用什么态度活下去?
萨特写了《存在与虚无》,书中要做的,就是回到原点,从只有人的瞬间意识可以被把握的绝对起始上,只靠这样的意识现象关系,重新建立一套不一样的哲学。一套面对活着没有活着这件事以外的任何其他保障的条件的哲学。一套勇敢拿掉各式各样幻觉拐杖,单只凭着人自己的意识与意义站起来的哲学。
换用和萨特同代的另一位存在主义者加缪的话说,就是如何“诚实”活着的哲学。加缪的“诚实”意味着在承认活着没有什么固定的、既有的意义的情况下,仍然不畏惧不怀疑地活下去。他质疑那些觉得生命没意义因而去自杀的人,视他们为懦弱的自欺者,就是因为他们原本骗自己活着是有固定意义的,所以才会在找不到那意义时,就失志自杀。存在主义是要盯着事实的大空洞用力地凝视,看穿生命本来就没有那些意义,勇敢地一直看穿绝不逃避,也就是勇敢地一直活着,才能一直不懈地凝视着。
《存在与虚无》是萨特对我们的“挑战之书”,但别弄错了,他的挑战不在于你读得懂读不懂,而在于敢不敢认真读到生命里去,敢不敢接受这样意图消灭所有让我们活得舒服的借口、骗局的哲学思辨,敢不敢跟他走一趟从虚无的灰烬中再生重生的旅程。
这是法国人教育菁英的方式,接受这种哲学挑战长大的青年,和完全没有任何哲学思辨能力的青年,应该会非常不一样吧!高考不考哲学,你是若有憾焉,还是会暗自庆幸呢?
作者为台湾作家。